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杜鹃读书文集∶从读书到读人心 回复: 13 浏览: 7038
^_^!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5-11-16 20:11:55 序号:292
 
  不少人爱读书,不少人爱买书,我也如此。但每个人的读书、买书的经历都不一样,所以我记下了我读书、买书的一些体验,以备忘记。

怀着童心的阅读
我上学的时候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以后,那时候的一颗童心真是懵懵懂懂,正需要让老师调教一番。记得有一个下午,一个班的同学坐在课堂里,老师给每个人发下了同样的一本书《齐白石老公公的故事》,现在只记得那书上有几张画,画的什么已记不得了,而书中讲什么也已模糊不清,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说齐白石是从木匠走上了画画的路,并成了个大画家。这种次数不多的读书课,不久就结束了,可那本封面画着齐白石手握大笔的书至今难忘,齐白石的努力,隐约中也鼓励着我去向他学习。
在过去文化娱乐品种较少的年代,人们除了看戏看电影之外,最廉价的文化娱乐就是去图书馆看书了。我也从到里弄图书馆看了一年小人书,渐渐可以进入那个图书馆帮忙整理书,从而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爱看的书来看。看小人书对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来说,是个多么欣喜的事,他可以在这个世界中忘却一切,进入另一个世界中遨游,小人书的作者和画家所描绘给孩子们的世界会永远在童心中定格,这也是所谓“灵魂工程师” 的命名的意义。
在里弄图书馆给我的最潜在的教育,是让我有了追求整齐和完美的意念,整理书是一个整齐和完美的过程,把这个意念延伸到生活和工作中,就会使人看不惯环境的脏和乱,虽然我也并没有进入“洁癖” 状态,但那时在写东西时,常常会因为写错了一个字而将整页重写一遍!画画时也力求画面整洁干净,似乎不这样便没有一个好心情!
不久,一场大革命来临,所有的学校停了课,所有的图书馆关了门,小学生都在家里呆着,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感受革命的气氛。

偷书读的年代
对一个已经习惯了自由阅读的孩子来说,没东西看是最难受的。在家中东翻西翻,居然在床底下的一个旧皮箱里找到两种永远难忘的旧杂志《科学画报》和《集邮》,那些通俗易懂的文章,真是一个闲得发慌的孩子的最好的精神食粮,那上面各种知识远远超过当时的学校教育。科学普及知识让一个孩子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在探索和创造,有那么多神奇的东西为人类造福。而集邮不仅让小孩子了解了一枚邮票所带来的历史、美术方面的知识,还勾起了人类潜在的占有、收藏的欲望,使一个人会从此不安于现状,而有了一种追求。
正是读了这些书,决定了我后来几十年的生活,喜欢了解神秘,喜欢体验有趣,喜欢占有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力所能力的条件下,收集自己喜欢的东西。
读自己爱读的书,是不会痛苦的。记得后来复课闹革命了,我又进了学校读书,读自己有兴趣的书,功课自然还不错,写的作文还由老师当堂讲评。而对自己没兴趣的课,自然也是成绩惨不忍睹。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有时也是一种磨难,因为你必须要按别人指定的方向去努力,去读你没有兴趣的书!而我那时只对语文和历史有兴趣,为了看更多的历史书,曾和同学一起到学校的老师办公室里去偷那些过去的历史课本看,那种半夜爬气窗的情景至今难忘!
偷出的是六十年代初的四册中国历史课本和两册世界历史课本,拿在手里欣喜若狂,从头到底看了好几遍,这才知道了人是由猿人进化的,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排列,可惜那两册世界历史课本因为人名、地名难记,一直没有看完。

赶上了买线装书
中学快毕业时,是七十年代初,那时又有个工农兵批判孔夫子的行动,上海的一家书店里又搬出了一大堆线装书,我也是偶然和同学去福州路,赶上那卖古书的第一天。那可是我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线装书,也正好口袋里有一元钱,于是,挑来挑去,化了八角钱,买了一部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的《尚书》。那时根本不懂《尚书》是讲什么的,只是因为那部书是聚珍仿宋版,我喜欢写仿宋体,再说一部有四册,黄黄的毛边纸很有点古色古香,心里喜欢就买下了。回家后仔细看了好久,也不明白这《尚书》讲些什么?于是又查字典,看了一本旧版《辞源》,才知道《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列在“四书五经”五经之中。由此,我与线装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我至今还是没看明白那本《尚书》!
不到二十岁的中学生经常去跑古旧书店看书买书,常常会有意想不到事。那些站柜台的店员会以为你什么也不懂而看不起你,你要看看一些书,他会说你买不起而不拿给你看。那些买书的中老年人也会看到有个小鬼在身边而不自在,他们会拿起书离你一尺。更何况那时买书也分等级,有些书放在要有单位介绍信才能进去的房间里,而我这样一个学生去找学校开介绍信,也常常会令人费解,会有麻烦。可也就是这样,我还是兴趣不减,因为我想读那些书,我想知道那些书里的故事。
也就是在那时候,我买到了一些终身难忘的书。记得我借钱买了一套二十四史,那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大翻译家知新室主人周桂笙的藏书,三百九十四册线装本,四箱子书连一个底座,共一百五十元,相当于我读书时一年的饭钱。当我破天荒叫了一辆三轮车把几大箱书运回家里时,家里人大为吃惊,弄堂里的人也说是少见。后来我卖了其他的书,才还清了这笔书债。至今我还保留着买这部书的发票和签条,留下了我买书时首次一掷百金的美好记忆。

在书海中“盲流”
后来我当上了一家科技杂志的编辑,接着又转到一家经贸杂志当编辑,似乎也总没有和自己喜欢的文史搭上界。但不管在哪里工作,我总是和那里的图书馆有良好的关系,总是喜欢钻进书库去找自己爱读的书,也总是在想自己也能拥有一个书库。
好在我原来读书时学的是美术,给人画点广告还是能赚些钱。于是,在那时几乎是每天都在淘书买书,天天都逛福州路,几年下来,家中的书便不可小觑了,自己也拥有了一个小书库。先是线装书,后是民国版书,而根据工作需要又要买进不少新出版的书,当编辑最少不了的是工具书,因此,精装的各种工具书又堆得高高的。
家里只有二十平方米一个前楼,书就堆在墙的四角。石库门房子还算结实,但有时因震动使堆到近天花板高的书塌方,也常常让老婆心惊胆战。曾做了四十个大箱子堆成书架,可这四十个箱子不久即被别的书淹没了。于是,乘着前几年房价便宜买了三房一厅改善住房条件,可惜的是人的住房条件仍未改善,书海又淹了三房一厅。
有时想想翻书找书也累,有点人为书所控制的感觉,可我一直在想,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用火,而人会读书不是更有意义的区别吗?
有书买,就有书读,可读书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依然是如同“盲流”,得到是一时的喜悦,而最终很少有人会成那种专家学者著书立说的“正果”。我买了几十年的书,也算是努力地读了几十年书,却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一个“盲流”漫游书海的乐趣,还是值得的。

从日记本感悟人心
幼小时看了别人写的小说书,幻想自己也当个作家,写自己感兴趣的小说。那时的理想很幼稚,也常常受到各种挫折。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生活中各种人的状态,引起了我的兴趣,常常有的困惑就是∶人怎么会这样?于是有兴趣研究人,收集不少关于人的状态的研究书,如心理学、精神病学、人体科学甚至UFO。可体验人心最好的材料是什么呢?那就是不少人都视为隐私的日记本。
有一次,我偶然在一个地摊上看见了一本小日记本,上面记载了一个女青年写了四年的日记,清贫、朴实、孝敬父母、为家境而与不爱的人谈恋爱,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心态记录,不是研究人物的最好材料吗?这下,我注意收集起了人们还没注意的日记本。
普通人的日记,大家并不在意,可能是普通人的生活不如名人吧!而我在大量的普通人日记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的状态、心境,也理解了不少历史和现实中人的行为。读日记是读另一种书,让我看到另一种人的生活,让我体验另一种心态,更重要的是让我宽容!
名人日记是出版社要出版的,我也收了不少,读了也不少。可我读多了名人日记,也常常感觉到他们有时的生活和心态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们也会在日记中看不起别人,在日记中骂娘!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买进一本日记,读着读着竟发现日记的主人是个名人啊!尽管这日记本上没有署名,可细细分析还是看出了她是谁?这种探索日记神秘主人的过程,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也是读日记时所特有的。

读别人的信也心跳
我由收藏日记本,进而又收藏了不少普通人的信件。记得有一次最让我激动的是收到了一位先生的上百封信件,他把这些信件打了孔钉在一个皮的文件夹中,这些信件中有四十多封信是他的未婚妻写给他的,用了不同的信笺,表达了一个少女对自己未婚夫的情感。在这两年的时间中,尽管他们是经人介绍才认识,而认识不久就因工作关系而分开在两地,但从第一封信到第三十五封信的不同称呼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之间那爱意在燃烧的温度。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我在收到这些信件后半年多还收到了那位先生的日记本,世上事就是那样的不可思议!
这些日记本和信件,都是上一世纪的中国普通百姓的真实记录,是近现代史料中十分珍贵的社会生活史料。其中还有不少日记本和信件体现了作者很有戏剧性的人生经历,有些素材稍加整理就是一部很好的日记体、书信体小说。
当我看到这些不同笔迹、不同纸张的文献时,常常会在俯瞰这些作者的生活的感觉。有时,虽然那些写信的人已离我很远,但读着他们的日记、他们的信,也会让我时而激动心跳,时而哀感悲伤!当我看到一个上海的女红卫兵,二十年后成了四川的一个基督徒;当我看到一个女大学生恋爱了三年多,新婚后第二天,丈夫对她说其实他心中爱的第一人并不是她;当我看到一个打成“右派” 的人,在日记中记下了别人批评他扫地时屁股翘得太高;当我看到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男青工,他把自己的找对象标准写在日记本第一页上;怎么没有恍如隔世?怎么不会啼笑皆非?
收藏了大量的无主或有主的日记本和信件,总想有机会能整理出版,让这些人类生活的真实记录能让后人也有所体验和领悟。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东西也还无法归还到一些有主的人手中。记得在2000年时,我和《申江服务导报》的编辑一起做了两个版面,介绍了我收藏的一些无主日记,特地选了一篇还附上照片,希望能找到这个日记的作者或后人,把这本日记物归原主,很遗憾当时没有反应。同时我也希望那些还在写日记和写信件的人也能自己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东西保留好,不要轻易丢了,让我收买了哦!

读书时也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自由地读书,自由地按自己的兴趣做点事,是我这几年来的工作。
前几年应朋友之约,为他们找一些义和团的史料。谁也没想到我捎带着做了个第一个和义和团大战的人的传记研究。这个人叫蒋楷,名气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史书中对他的生平都语焉不详。我对蒋楷的研究即由他镇压义和团起去追索各种文献,上溯他出生之地,下寻他死亡之时,经过几年的文献追踪,大致上把他的生平事迹弄清楚了,还搜集到了他的四部著作,编成了《蒋楷文集》,由蒋楷的故乡湖北荆门市组织出版。这是一个填补清人文集空白的事,我有兴趣,所以我喜欢做。
去年又化了几个月时间,对以鸳鸯蝴蝶派为主的旧小说做了个资料调查,编了一个《民国旧派小说家作品知见书目》。这是目前最为详备的一部民国旧派小说家作品书目,收录了这些书的版本记录,书目总数约6000多条,作者总数在1500人左右,并收集封面书影1000多幅,收集了民国旧派小说家的一些传记资料,使后来研究者能对这些小说家的个人情况有所了解。同时还对有些小说家的笔名进行了核对考证,使一些作品很恰当地物归原主,使研究者能更完整地理解作者的作品和思想。这也是一件填补前人未完成的空白的项目,我有兴趣,所以我也喜欢做。
二十岁左右买线装书,一卷在手,读而不疲,同学给我的绰号是“古人”。后来收藏日记本,窥探人心之善恶,朋友又戏称我是“收买人心的人”。在我看来,从读书到读人心,是我走过的路,这里主要还是要归功于幼时的启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永远不会忘了那个手握大笔的齐白石!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05-10-29 3:04:30 序号:300
^_^!
回复内容:
 
请问你真能读懂人心吗?大概可以读懂多少%%%%%%?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5-11-23 21:17:49 序号:335
^_^!
回复内容:
  我和巴金的书缘

巴金的逝世,让不少人心头总会萦绕些什么!
我生也晚,知道巴金时,是在看大批判材料的年月,也见过一眼在开全市电视大会上的他。当时的小学生再怎样也只是听人家怎么说,就跟着人家一起愤怒的,说他是老牌无政府主义分子,名字就是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首尾合并,也就相信了。
一次,在一个角落里捡到一本破书,竟是巴金文集中的一本,别的全忘了,只记得有一篇开头写阳光下的一个金发女郎,似乎感觉很美,当时还以为是翻译的呢!
后来知道他很年青时也是用练习本写小说,而且一写好几本,就让我这个从小想当小说家的小说迷崇拜不已。
到了他被人称为文豪后,总感到他好像还出不了过去那种旋涡,种种传说给了我有好几个巴金的感觉,读他的文章也总是感觉意犹未尽。
但巴金的书一直是我比较关心的,这是因为我同时也关心那些写得不做作的书。于是,让我在有意无意中,竟买到了他的签名本,欣赏到了与他主编《收获》时那不一样的签名,流畅而又挥洒飘逸,毫不拘谨。
十多年前,在北京琉璃厂的海王村旧书店里,我翻到了由平明出版社出版、上海大公报馆经销的《华沙城的节日》,属新时代文丛第一辑,作者是巴金,而编者是潘际坰和黄裳,1951年3月初版。当时定价是旧币四千四百元,后来折新币是四角四分。四十年后在海王村旧书店的书架上,价格也不过翻了一倍不到,卖八角。这本书原本是巴金赠曹葆华的,可能从曹葆华家中流出,进了琉璃厂。
这本书中的只有五篇文章,是巴金1950年访问波兰后写的“波兰杂记” 的一部分,有节日的欢笑,也有奥斯威辛的血腥,记录了巴金参加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时的行踪和感触,也是他进入新中国初期的思想实录。
七、八年前,在上海城隍庙边的藏宝楼里,我又看到了一本由巴金翻译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集》,属译文丛书,1948年3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这本书是巴金赠梅林的,书中还有梅林的一方印章。
1927年巴金即想翻译王尔德的童话,而到了1942年他在广西的旅途中只带了一本王尔德的童话集才开始以翻译为消遣,后来在重庆又继续译了下去,到1947年完成了这本童话和散文诗集,收了16个作品。
买这本《快乐王子集》时,已有过一次很轰动上海的以18000元买下巴金签名的一本书的义举,那是在华东水灾的捐赠义卖中,一位女同胞的壮举,由此也引起了收藏界新一波收藏签名本的热潮。而我在藏宝楼里买下这本《快乐王子集》却花钱不多,卖的人是熟人,我也是无可无不可,因为我不大买翻译作品,于是,30元成交。
读者和作者有一种书缘,好多人和巴金也都有书缘,我自然也算是读过他的书、买过他的签名本,也有一种幸运的书缘。
而今睹物思人,只是感到岁月催人和时间残酷。巴金的签名给我的始终是那种英气勃发的感觉,而让我忘了小时候看到的那头白发,忘了后来坐在轮椅上的他!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5-11-23 21:28:44 序号:336
^_^!
回复内容: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5-11-23 21:31:37 序号:337
^_^!
回复内容:
  忍看朋辈成新鬼

天 云

最近买到了一本1949年7月由上海大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作家小传》,编者叫李卉,而书内的各篇文章却大多不署作者之名。
这本书出版于上海解放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革命的大局已定,这些革命作家似乎也已有了定论。尽管这本书没有官方的背景,但编者通过这本书来介绍革命作家的情况是很及时的,即使从市场策划的角度来看也是很有创意的。
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作家有不少,为革命而牺牲的也不少,所以鲁迅在悼念左联五烈士时有“忍看朋辈成新鬼”之句,低徊之情自是沉痛。而自二、三十年代以后,中国革命文坛中的风云变幻也是奇谲之极,除了枪口对外、宣传革命之外,自伤之事也屡见不鲜。因此,当我打开这本《中国革命作家小传》后,又不禁为之感慨。
这本书有十六篇文章,介绍了郭沫若、茅盾、夏衍、胡风、田间、于伶、黄源、何其芳、丁玲、徐懋庸、周扬、萧三、赵树理、艾青、骆宾基、马烽、袁水拍、萧军等人的情况,而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两篇是专写艾青的,一篇是端木写的,一篇署名萧萧。一个说艾青的诗的语言全人类只有三个人,还没有第四个。另一个说了艾青那爽直的幽默。
由于当时百废待兴,政治空气并没有后来那么紧张,所以那些文章的说话范围还是比较宽松的,可以说说“郭沫若的夫人过去叫什么,现在叫什么?”也可以把萧红的情感纠纷说个仔细。当然,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也不免会有好多似是而非的谣言误传,如在写丁玲被捕将被杀时,竟说了一大堆唐生明救了丁玲的事,又传了丁玲与彭德怀结婚的谣言,真让人啼笑皆非,也可见当时各种传言的离奇,而文坛的谣言杀人即此可见一斑。
在说到文坛纷争时,对胡风、徐懋庸、周扬等还是点到为止,对丁玲、艾青也是不提《三八节有感》等事,而对萧军则正好逢到批判他的时期,于是在一大篇题名《萧军的经历和他的背叛》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批判萧军主持《文化报》言论的情况,还牵出了他对萧红的情感纠纷。收入这篇压阵的文章是表明萧军已背叛了革命,但编者还把萧军作为中国革命作家收入这本《中国革命作家小传》,这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了。
看了这本《中国革命作家小传》,也让我有一种凄美之感,数数这些过去参加了革命队伍的作家,在五、六十年都为革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文学革命也真是一场有血有肉而不断在拷问灵魂的革命,在一场阶级斗争结束后,面临的是更严酷的灵魂斗争,尽管都被称为革命作家,但又会被贴上“反革命作家” 的标签,再为革命做出牺牲!这样的教训要轮回几次?
此时此刻,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想想这革命的惨痛,更是悲凉!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5-11-23 21:36:47 序号:338
^_^!
回复内容:
  洋泾浜猎奇录

朱 门
《洋泾浜猎奇录》是一本不多见的书,这书说一本,其实是由四本加两本所组成,即《洋泾浜猎奇录》第一、二、三、四集,加上《洋泾浜猎奇录新编》、《洋泾浜猎奇录精华》,一共六本。从我买到《洋泾浜猎奇录》第二集起,到全部配齐,大约有二十年时间了。而从对作者杨乐郎有兴趣到略知杨乐郎一二,也化了五、六年时间。
《洋泾浜猎奇录》的第一集由上海文化企业公司出版于1948年3月,内中文章当时发表在《飞报》,那是正是上海小型报发达的时期,也是海派小杂文走向末路的时期。这本《洋泾浜猎奇录》也是作者自认为是代表作的书,为这本书写序的唐大郎、白雪(王雪尘)、柳絮、潘勤孟、凤三(冯蘅)等都是当时在上海小报上写作的好手。
而杨乐郎是八仙桥青年会的一个工作人员,据说也是基督教徒。最初以“吴茉珠”的笔名在《力报》上发表文章,被认为是女作家,发稿费时才验明正身。后来在电台讲故事,在当时还主持一档叫“杨乐郎空谈”的节目,解放初也还在电台工作,写过一篇文章,表示要走为人民服务的路。后来听说进评弹界拜顾宏伯为师说书了,又说是在施春年的沪书团里说沪书,直到1979年还在说书。后来又听说在几个政协委员帮助下进了文史馆。
《洋泾浜猎奇录》的特点是用了当时上海人口头的大量语词,体现了抗战胜利后上海社会生活的众生相。杨乐郎似乎就记录了像电影《乌鸦与麻雀》中那个“小喇叭”的所见所闻,用活的上海话,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以潘勤孟在序中称之为“杨派”,说是“可以观摩,然实无法模拟。”
而我读这几本《洋泾浜猎奇录》,因为懂一些上海、苏州的方言,再加上了解一点当时洋场租界的洋泾浜外来语,有时会边读边笑,现在听到那些消灭了几十年的话,似乎又苏醒了过来。我就先抄一篇《天文台》读读∶
抗战胜利之后,从内地出来的一批仁兄大人,掮了抗战八年野人头,到上海住现成洋房的固然不少,可是在内地住了好几年白鸽笼,回到上海寻勿着房子而借干铺的照样也有,打样鬼赵夹里,拨大世界门口一只炸弹响一响,就此吓得卷铺盖,二夫妻游码头游到内地,结果比你我勿动身朋友,苦头吃得说勿出话勿出之深,一份人家全部铲光,险介乎等在内地讨饭。胜利后直到今年春头,刚刚别着盘川回到上海,到了上海没有等身之处,二夫妻在北楮家桥小客栈里,又孵了一个多月“抽斗”,后来大家朋友看勿过,写公份替他在自来火街顶着一间“楼外楼” ,此乃一间在晒台外面搭出来的一只搁楼也。一间房间小得实头像只自来火壳子,一只三尺半铁床摆进,面积已经占去三分之二,赵夹里几年来苦头吃得套裤深,有迭能一间安身,心满意足,夜里睏在床上,天窗里望出去,一轮明月满天星斗俱在眼前,赛过睏在天文台上一样也。近来天气渐热,子码二夫妻每日汏浴发生问题,因房间小得连一只脚桶亦放勿落,子码到底是打样师,一想横里无法扩充,就朝空中发展,所以请一个木匠,将四只床脚接高三尺,利用床底下余地,摆只大脚桶进去,作为浴室,家主婆汏起浴来,只要将被单朝下一拉,赛过浴室门帘也。
这种老上海耳闻目睹的生活,在电台里讲一番,是不亚于后来的万仰祖先生的“阿火根谈生产”吧!而其中的好多词汇至今还会在一些老上海口中脱口而出,只是发音会有些变化了。
这几本《洋泾浜猎奇录》,其第四集出版于1948年12月,《洋泾浜猎奇录新编》出版于1949年6月,而那本《洋泾浜猎奇录精华》却由空谈丛书出版社再版于1949年6月,是因为杨乐郎第一次办了家空谈丛书出版社,把“杨乐郎空谈”的节目资料选了五十篇,作为得意之作出版,也算是自产自销,肥水不外流。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5-11-23 21:38:28 序号:339
^_^!
回复内容:
  紫兰花片瘦鹃声

杜 鹃

在辛亥革命后,一些为革命奋斗过的文人在政治黑暗之下,进入了休闲,依然回归到风花雪月之中,他们的作品以反对封建专制婚姻和家长制伦理为主,又以描写悲情见长,而在当时中国的现实确实也是捧打鸳鸯、网杀蝴蝶,于是,这些作家被后来者称为“鸳鸯蝴蝶派”。
此时,有一个年轻的苏州人,因恋爱和清贫两大原因,闯进了上海的文坛,并以他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了“鸳鸯蝴蝶派”中的佼佼者,他就是周瘦鹃。
周瘦鹃在上海民立中学任教时仅18岁,不久他结识了英文名字叫Violet(紫罗兰)的务本女校女学生周吟萍,两人书信来往,感情融洽。不料半年后周吟萍经不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一个巨商的儿子,给周瘦鹃巨大打击。这一事变的主要原因当然是那时的社会环境还是嫌贫爱富、儿女从父母,而因此也激励了周瘦鹃发愤图强的意志,他以紫罗兰为永不磨灭的印记,爱之深而永不忘,“一生低首紫罗兰”,用紫罗兰命名他的居室、刊物、小说集、丛书、信笺、书签,终于成为现代中国文坛上一位有影响的大作家、大编辑家,他也是中国园艺史上一位大园艺家。
二十年代初,周瘦鹃在主编了《礼拜六》、《申报·自由谈》、《游戏世界》、《半月》之余,又开创了纯粹发表自己个人作品的小杂志《紫兰花片》,他在广告中自称∶每月出版一次,装成袖珍本,玲珑小巧,很为特别。材料专取瘦鹃个人的新旧小作品,篇篇有精彩的,所有排法编制都很新颖,注重一个“美”字!
1922年6月,《紫兰花片》第一集出版,以精美引起当时文坛的轰动,他著译的二十八篇小文章配以紫色图文,让现在的人看上去也是眼前一亮,到了1923年7月,周瘦鹃在编第13集时又开创了横64开的新款式,又给人以新的惊奇。特别是那个排版款式,在64开的方寸之地竟排三栏,有的排栏还宽窄不同,真是别出心裁。
《紫兰花片》在第一年是每月一集,出版准时。到第16集以后,因为工作忙,停了三个月,到1924年2月才又出了第17集,而第17集到第19集中又停了一个月,所以到出满第24集结束时,已是1924年的10月份了。由此也可见仅靠一人之力,在主编好几种报刊之余,再来出版自己的个人杂志是多么不容易!
《紫兰花片》是以一种个人的观点来编的杂志,所以可称为是“一家之言”,那些短文中无不反映了编者周瘦鹃的观人生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态度。引一篇小文∶
天下之最有魄力者,莫如美色,虽圣贤豪杰,亦动为所惑,而不能自主。畴昔之夕,偶听歌娘王美玉歌苏滩《呆中福》一折,得“想来凭你心如铁,美色如炉熔化多”二语,不期叹为至言也。
这是一段,还有一段∶
近于一中国银行五圆之钞票上,得新体诗一首,颇饶风趣,而亦寓有感慨不尽之意,亟录之,以傲一般新体诗人。
钞票!你是一张美丽的花纸罢了。
谁教你四方奔走忙个不了?
连我这里也不常到。
今天到了一到,又匆匆去了!
这种短文在旧时一些报纸的副刊上是很多的,一些人说有意思也有意思,另一些人说无聊也会无聊,但这些有时称为“报屁股”的“豆腐干”文章,大多还是言之有物的,比那些八股文总是要吸引人。
《紫兰花片》是小杂志,但并非都是风花雪月的抒情文章和悲情小说,也有讨论社会问题的文章,在1923年讨论上海的电车上要不要为妇女让座?这个论题够现代化吧!而周瘦鹃当时就认为∶我们在电车上对于三种人是绝对应当让座的,一、抱着小孩子的妇人。二、白发的老婆婆和白发的老公公。三、跛脚的人。而到了八十年之后的上海,电车上也还未必能如此!
周瘦鹃的英文很好,译了不少当时国外的新潮生活方式来告诉读者,以唯美的艺术图片来感染读者,因此这本小杂志的有些内容,一点不亚于如今的时尚刊物。
而以当时的印刷水平来评估,《紫兰花片》封面和插图中印的三色铜版照片也是细腻清晰,并不亚于现在的电子分色。
周瘦鹃一直被人认为是性格温文尔雅的文人,在他的《拈花集》更是软语醉人,真是苏州人中的典型。但其实任何人在年轻时都有气血方刚之时,苏州的年轻人也不例外。周瘦鹃在年轻时也有强烈的抗争行为,充分体现出他那无畏的爱国精神。1915年5月,中国面对日本的“二十一条” 亡国条约,举国愤怒,周瘦鹃写了《亡国奴之日记》,以小说激励人心,不久即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来“五四” 运动爆发,《亡国奴之日记》数日之内销了四、五万册。这时,周瘦鹃又写了《卖国奴之日记》,各书局不敢出版,他自费印刷发行。
这就是一个人的多侧面,这也是紫罗兰后的另一种声音!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5-11-23 21:44:10 序号:340
^_^!
回复内容: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5-11-23 21:47:00 序号:341
^_^!
回复内容:
  流失的生活经验
王子狮

不少人都说上海人“精明”,当然也有一句贬低上海人的话叫“精明不高明”。我想∶对上海而言,是无所谓什么“上海人”的,五方杂居的人带来了各种地域文化,促进了上海的发展,“精明”的也是来上海生活久了的一些人,“精明不高明”的也是来上海生活久了的一些人,与其他还在适应上海生活的人关系不大。来上海生活久了的一些人常常也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刚来上海不久的人,甚至用嘲笑的神态看他们本地来上海的人。
其实,上海的现代地域文化也只是近150年和国外文化交往频繁而迅速发展起来,不然也只是和江浙地区一样不过是一个江南古镇。而上海现代地域文化中最有光彩的就是所谓的上海人“精明”,这“精明”是一种生活环境养出来的,而正是这种复杂的中西杂居的环境让那些来上海生活久了的一些人思想也复杂起来,缺失了豪爽,缺失了纯朴,同时也缺失了冒险精神,在虚情假意和尔虞我诈之后,被人称之为“精明不高明”。
“精明”是由很多经验组成的,而这些经验是用血汗和泪水换来的,于是,遵守经验就是上海人头脑中的“经典法律”。旧上海出了好多指南书,从方方面面教人要遵守经验,教人进入上海生活的门径,教人在中西混杂的地方如何生存?这些经验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智慧,从而也可了解人类思想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在上海有“滑稽三大家”之誉的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都是熟悉上海生活的人,也是熟悉上海人心态的人,所以他们的滑稽作品能让上海人喜闻乐见、百听不厌。特别是被称为“潮流滑稽”的刘春山先生,更是个文化人,当天看到报上的新闻,即可编成滑稽时调,马上上台唱给观众听。有创意的是,他还自己编述出版了一本书,叫《经验杂要》,征集了各种生活经验,特别介绍了上海生活经验,十分有趣。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别出心裁,把妇产科女医生的广告印在封面上,而且明码标价,比现在那些男科女科医院的电视广告更为坦诚吧?而介绍人是∶虞洽卿、张啸林、杜月笙、林康侯,个个都是海上闻人,也是很有面子的质量监督。
由于刘春山先生是唱滑稽的,他在书中先写了两个中国滑稽史上的著名人物淳于髠、东方朔的历史,以示敬重。而由张梦飞写的序中更是明确指出∶“经验乃人生要素,尤为当务之急。”于是,这本书在介绍了各种经验、预防经验、育婴经验、单方经验之后,还介绍了骗术种种、鬼类、抛顶宫之区域、俗语考、江湖称典、古今格言。
这些经验中并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那些江湖人士教人的那些生活常识,而是有着很独到的选择的。由此可见那种“精明”,如“卫生衫未穿之前”中说∶“新买来的卫生衫及汗衫,在未穿之前,先把胸前三粒钮子,用线重缝过,然后再穿,免得穿上之后脱落,再买钮口缝上,岂非又是损失而多麻烦,何不先来一个预防,不致于悔不当初,侬想对哇?” 在物价不低、生活艰难的环境中,这种“精明”是一种生存智慧,上海人的“精明”就是这样养出来的。所以书中那些“打公用电话法”、“电车防窃法”、“黄包车之叫法”、“看电影退票法”、“往收容所、拘留所送物法”,都有着很独特的想法。
书中第六篇讲的鬼类可不是神鬼之鬼,而是说驾车的交通安全,指司机不要在上海九大路段撞上了“鬼”而出车祸,这也是比较早讲述交通事故易发地段的经验之谈。当然,书中讲了一个上海滑稽大家江笑笑和程笑亭、管无灵、范哈哈驾车去杭州,在沪杭公路上史量才被害处看见一辆海市蜃楼般的新式汽车迎面而来的奇事,只好当作饭后谈资了。
书中第七篇是讲抛顶宫之区域,“抛顶宫”就是抢帽子,这种抢夺延续到文革中抢军帽,是上海过去很令人烦恼的治安问题,特别是当戴帽人坐在靠窗口的车上时,被抢的危险尤其大。书中列举了当时上海十四个抢帽子发案地段,告诉大家尤要小心,最好脱帽。
《经验杂要》的最后还与读者互动,附录了各界听众来信问答、问病问答,问得奇奇怪怪,而刘春山先生的回答在风趣中也有认真。如有人问∶做人,还是做男人有趣?还是做女人有趣?答∶凡在有趣的时候,男女都有趣的。若遇无趣的时候,都无趣的。还有人问∶刘先生,你是才高学广之人,能见貌辨色,你可晓得,吾现在心里想的是什么东西?答∶你肚皮里转的念头,那能不晓得呢?但不可公然刊载,若说出来,你再好做人吗?(切勿误解歹意)
《经验杂要》在1938年出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刘春山先生在书中透露了八一三他的闸北家中被毁,也在书中不少地方含蓄表示了对战争的看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如有人问∶人们都称你万能博士,那你何勿将万难推测的中日战争的胜败来决一下子呢?岂非让万民都信任你果有万能博士效验?答∶中日战争的胜败,早有蒋委员长宣示,亦无须鄙人再放什么马后炮,你到想想看,大概终不致会忘记罢?对于万能实愧不敢当,自八一三战端开始至华军退出之后,无力维持己之生活,欲借一枚铜元无处借到,这不是“万能”,是“难能” 嘎!又有人问∶春山滑稽大家大鉴,请问天下世界什么东西最硬,什么最软?答∶世界上最硬是大丈夫的正气,最软是伪君子的态度。刘春山先生这一番话似乎一点没有了那种世俗的滑稽相。
人生的经验会随着一个时代的过去而流失,而一些必需的经验却是人在生存中永远要牢记的。现在社会中的人一旦遭遇无电时,没有了电脑、电视、电冰箱、电灯,会怎样生存呢?那时的人一定会在脑海里追索他祖父时代的那些“精明”的!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06-7-17 15:41:17 序号:642
^_^!
回复内容:
  是个读书坯子。有心相就会有成就。裘新民。
表情: 作者:老侬 时间 2006-10-15 23:27:56 序号:1107
^_^!
回复内容:
 
表情: 作者:冷云 时间 2007-7-4 23:35:54 序号:1596
^_^!
回复内容:
  在文集里看到你潜积的笔量,志案宽博,书缘丛珍,难得,冷云回拜。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07-12-3 20:56:09 序号:1931
^_^!
回复内容:
  [img][/img][fly][/fly]太棒了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08-6-27 23:24:54 序号:2631
^_^!
回复内容: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