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从火车开始 2005年4月,铁道部主管的《人民铁道》以“铁路作家巡礼”为栏目,专门推出了我的文章《写诗真好》和组诗《呼啸的流域》,以及简介、照片。该报在全国铁路车站、旅客列车上发行后带来了很大的反响,也引起了诗坛的广泛注意。由此,我联想到《人民铁道》“汽笛”副刊曾介绍我出版新书《呼啸的流域》时的标题:“诗歌,从火车开始”。 我从小便喜欢做文学创作这奇特的梦,做这些把自己的涂鸦变成铅字的梦,我用自己的梦境牵引自己的行动,又用自己的行动追逐自己的梦境。15岁,读初中时得了个全校作文比赛三等奖;18岁,我从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返沪过寒假,赶上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迎春诗会。出乎意料的是,我写的一首抒发自己走进火车司机室,驾驶列车前进时一刹那感受的处女作《第一次走上机车》,居然得到与会著名诗人芦芒的赏识,“不管手上添了多少个泡,我把煤铲举得高高”……芦芒夸奖此诗:“来自铁路生活,有一股清新气息,充满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自豪感”……”并很快在《青年报》“红花”副刊上发表,芦芒还专门以“清新可喜”为题,在《青年报》上进行作品评析。当时,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文艺创作辅导室还出刊了《上海工人迎春诗会选》,我的这首《第一次走上机车》也由此被《上海文学》第二期选用。因为《第一次走上机车》的成功,令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欣喜若狂,回到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机车乘务班后,着实让我睡不着觉,发表的满足和著名诗人评析的愉悦浸润我全身每一个细胞,更激发起我对诗歌创作的极大兴趣和写作热情。 尤其是20岁在铁路局南翔机务段工作时,参加了上海市作家协会和《萌芽》、《青年报》的几次会议、座谈,能亲眼见到芦芒、沙金、王道乾、皮作玖、曹阳、宁宇等著名的大作家、大诗人,并且亲耳聆听了他们的教悔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之后,对能够当个作家一直比较强烈,也更为迫切,它的特殊魅力竟能够使我一辈子挤在文学铺设的狭窄小道上,在人堆里憋一生也感到心甘情愿。那时候,我经常梦见自己的诗歌发表在路内外的报刊上,身边有一大群诗歌的爱好者…… 为了梦想成真。我按照大诗人对我提出的要求,除了阅读《回延安》、《雷锋之歌》、《将军三部曲》、《赤泥岭》、《矿山锣鼓》等当时广有影响的诗集外;始终忠于“诗是生活”这个原则,老老实实地写自己的铁路生活。1965年,寒冬腊月的一天,冷气袭人,滴水成冰。西北风刮得满天雪花飞舞,我穿着单薄的工作服,挥舞双臂往炉膛里添煤,熊熊烈火烘烤着我的胸膛,汗水湿透了衣衫,当副司机与我轮换工作进行瞭望时,瞭望窗的玻璃上冻上厚厚的一层冰霜,我迎着刺骨的寒风,可我的心里却是热呼呼的,始终没有觉得冷和饿。我把头伸出瞭望窗,回首遥望载着三千多吨货物的六十几节车皮,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激情犹如蒸汽机车锅炉里的水在沸腾,身上的干劲陡增了很多,我兴奋地在《风雪列车》中写道:“风越急,——汽笛的钢嗓唱得越响;雪越狂,——车轮的鼓点擂得越高!”…… 1981年7月,我到山西大同机车厂迎接国产的前进型机车,返沪时列车驶出张家口,行进在逶迤于崇山峻岭的丰沙线。在飞速行驶的火车头上,我的脑海也随着车轮在飞快地旋转着。刚出隧道,又进山洞,阳光忽明忽暗,令人浮想联翩,人生的历程不也曾有过光明与黑暗?蓦然间,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几分,懂得了对短暂的一切要保持冷峻的深沉。几度寒暑,我从生活的积淀中终于升华出《隧洞》一诗,在1986年有众多著名诗人参加征集的三千一百多首诗作中,《隧洞》脱颖而出,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萌芽》、《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20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上海市端阳节诗歌大奖赛大奖。 1997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郭在精在“文学专题”中推出过我、居有松、刘希涛和韦泱等工人作者的“诗歌专题”。1998年年底,电台“午夜星河”的节目主持人陆澄、雷蕾和诗歌编辑俏然,以《诗情沿着铁轨延伸》为题,为我做了一个小时的专题节目;在直播中,著名诗人季振邦、孙悦、徐芳、陆新瑾、缪国庆等都热情地为我的诗评说。1999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王昆艺术学院举办的“放歌跨进新千年”诗歌朗诵联谊会上,表演艺术家陈奇朗诵了我在市委宣传部、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讴歌新生活,迎接新世纪”大型征诗活动中的获奖作品《月牙》。后来,陆澄、陈然等也陆续推荐过我的组诗《穿越京九》,并以“远行者诗篇”为专题,介绍过我的《铁路工人》、《铁轨上的断想》、《编组站》、《火车司机的妻子》等诗作。2002年3月29日,京、沪、穗三地诗歌互动,同时推出“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我的《春天的鼓》一诗,也有幸由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长啸朗诵而多次转播。2003年9月中旬,“《午夜星河》十年精彩回放”又连续数天播放了我的诗歌专题。2005年3月20日,正值首届国际诗歌节,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文学报》、上海广播电台“午夜星河”节目和《上海诗人》联合在上海图书馆多功能厅举办“海上诗声——上海9诗人诗歌作品朗诵会”,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到会祝贺并致辞,朗诵艺术家蔡金萍、赵静等朗诵了我的《行进在四月》、《故乡小站》、《陈毅塑像》等作品,当时会场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真是出乎意料。2005年6月10日,上海市虹口区政府与上海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袂举办了一场命名为“和谐之声”的大型朗诵会,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朗诵了我的《民工,我的好兄弟》,也引起了热烈反响。 我曾沿着铁道线走向青藏高原,从西宁、格尔木来到巍然屹立的昆仑山口;我也曾在宝鸡搭乘电力机车登上秦岭,惊叹祖国山河美丽的风采。我热爱火车司机的奔驰生涯,把万里铁道比作是“一支抖动金光的长笛”,而“那星星点点的孔眼——就是吞吐万千建设者的火车站!”几十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挤出业余时间笔耕不辍,歌唱火车头、月台、信号灯,歌唱列车员、售票员、巡道工,我在自己扎根的铁路土壤里开拓着诗的源泉,尽情抒发对铁路深沉的爱恋,创作的激情真像飞驰的火车一样,奔腾不至。我写了《铁道风景》、《春运印象》、《双头火柴》、《两行贺词》、《高原列车》等大量抒铁路员工之情,唱铁路员工之志,为改革开放鼓与呼,感受人生的价值与快乐的作品。两行铮亮的钢轨,延伸了我无数的诗情;我的诗,也沿着钢轨走进了全国报刊;不少网站都转载过我的作品,其中有个师范大学中文论坛的“诗歌鉴赏”专门推荐过我的《两行无法读完的诗》和《彩云深处》等作品,作为大学生的课外读物;《两行无法读完的诗》,还收进上海市作家协会选编的英文版诗歌集《海上心声》,并在2007年年底出版。这里,我感激《解放日报》“朝花”副主编季振邦、《文学报》副刊部主任朱金晨、《人民铁道》“汽笛”副刊编辑邵欣,以及《萌芽》诗歌编辑孙悦等对我的长期关心和帮助,是他们让我发表了几百首铁路诗,我不会忘记他们的呵护与扶持,以及相聚时的那暖意融融。 人是靠梦活着的。我的文学梦,为我的生活构筑起一道精神的五彩风景。如今,我已发表诗作1000多首,作品数十次在全国、上海市和铁道部获奖。我到庐山、三清山、天柱山、武夷山、西湖等名山大川参加过路局文联的创作会;也赴北京出席过“当代中国铁道诗展”和全路“歌词创作座谈会”;2007年8月15日还在上海铁路局宣传部和著名诗人、老朋友宫辉的支持下,专门到北京参加人民铁道报社与中国铁路文联、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联合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和谐铁路》诗歌大赛颁奖会,并与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王勇平,《诗刊》主编叶延滨,人民铁道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温继武,中国铁路文联秘书长赵奇克,《诗刊》编辑部主任林莽,人民铁道报总编辑李丹,中国铁路记协副主席李连相,“汽笛”副刊编辑邵欣及获奖作者耿国彪、川美、李志强、魏国松、赵克红、蓝野、冰夫等一起合影聚餐,又喝茅台,又是谈笑,十分温馨。唯一遗憾的是远在广州的《中国铁路文艺》副主编蔡宗周未能到会。 时光老去,青春不再,但这些诗歌却将岁月的印记永久地凝固下来。这本诗集,是我四十几年铁路诗歌创作的选集,有写于不同时期的诗歌八十多首。尽管选集在我的诗作中,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作品也没有几首能让我自己真正满意的。唯一能让我感到宽慰的,是因为我用自己的诗句,真实地记录了我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演变,那些喜怒悲欢,那些火车行驶在历史不同瞬间的多彩多姿。这样做,看起来我是在收藏自己的作品,实际上也是在收藏自己的人生,是为了更好地咀嚼、回味,当然,还有感悟和思索…… 我还在写,诗作也不断地在车轮滚动声中展现。生活因有梦而精彩,有诗而欢乐。当我们为梦想而辛勤耕耘时,我们就必然获得丰收,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对这一切,我感到无比的温暖与充实。但愿人人和我一样,能够品味“梦想成真”的喜悦。 几声风笛飘散几个小站躲闪,就是我人生的一些标记。 此为自序。 (《朱珊珊铁路诗选》自序,2009年3月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