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一个调光后的图,但好象失去了古意∶) 后来又找到一个文献,介绍了黄岩竹刻也是有渊源的,但在发博客上时,竟然又涉禁词,又不告诉你哪个词涉禁,无奈只好乱删,竟也通过了那个查禁机器! 这是全文,但愿此处无事! 方絜(1800~1838),字矩平,号治庵,黄岩县城人。自幼聪慧,喜诗善画,后习郭河阳、赵千里①笔法,擅长画石,精刻竹简。因家境贫寒,离母别妻,四处流落,途遇山水胜境,吟诗泼墨,技艺日精。长期客游,以艺为生,足迹及于福建、苏州,后客居嘉兴,与苏杭名士交往,名声渐振,以卖画刻竹为生,有“方竹”之称。清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为张廷济②刻“清仪阁图”,竹树蒙密,篱落参差有郭。2年后,方刻张的肖像,有“庞眉皓首,如镜景澈”之称。张廷济评方的技艺说:“疁城③三百年来,竹人传中无此人也。”见者惊为绝技。客游禾城,每一艺出,则手拓以赠同好,人争宝之,尝为达受僧作庐山行脚图像于竹臂阁,须眉毕现。又曾为阮元(1764-1849)作八十像更佳。有竹刻拓本一册,真无上逸品。方的竹刻人像,线条简练,典雅古朴,须眉毕肖,栩栩如生。江浙文士纷纷索取,称为“无上逸品”。 传世作品有《苏武牧羊》臂搁,画面不刻一羊,构图简洁含蓄,苏武姿态自若,气度浩然,颇能表现其坚贞不屈精神。上刻五言诗:“朔雪满天山,飞鸿入汉关。麒麟高阁在,何幸得生还!”字迹富有书法艺术情趣。此佳作刻于清道光十年(1830),现藏上海博物馆,列为国家级文物。 在乡以孝闻,鬻艺所得,皆寄以奉母。 道光十八年,贫穷积郁,卧床数月,逝于嘉兴,年39岁。张廷济哀挽:“老母龙钟,寡妻呜咽,文人命苦,曾无过于此者。”著有《石交集》、《石我师斋稿》。《古玩指南》和《中国美术家辞典》,记载方的竹刻艺术。黄岩翻簧竹刻工艺受到方的竹刻艺术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