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玉 版 扇 面 考 回复: 13 浏览: 3880
^_^!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9-5-29 23:05:11 序号:3493
 
  十几年前见到了一幅团扇面,材质是竹面,扇面上很工细地刻着一幅山水画,而扇面上有些灰黑斑,显得有些古意。那时正是我对工笔画有兴趣之时,对这幅刻制精细的工笔山水画自然也有兴趣,于是就买了下来。
后来在一次宴会上,得逢研究工艺美术的专家蒋炳昌先生,谈起竹刻,我才说到我也藏有一幅竹刻团扇面,不知竹刻品种中这类东西多不多,蒋炳昌先生也觉新奇,说他没有见过,并认为将竹制团扇面这张竹皮铺平有些难度,何况面积也不小。当时我很外行,只认为竹面有光,即是扇面用竹青为正面所刻。而蒋炳昌先生认为这更不可能,用竹黄还有可能。于是相约有机会请他鉴定一下。后来忙于杂务也没有及时约请。
隔了一段时间,读了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一书,方知这竹制团扇面在竹刻竹雕行业中也确不多见,在介绍竹刻品种中竟没有提及,常见的只有竹刻笔筒、臂搁、镇纸、扇骨、楹联等。
于是,我对我买进的竹刻团扇面有了研究的兴趣,仔细地端详起这幅前人作品来。
竹刻团扇面宽18cm,高24cm,右上边微缺,但未损画面。画面幅度为宽18cm,高14.5cm,画中有山、有松二棵、有屋两间,有一人向水作揖状,在左上有题款三行字,文字为∶“松下清斋折露葵 甲寅闰夏 松泉郑涛刊”。扇面应有扇柄,而此件不知配过什么扇柄,只留下一个宽6cm、高5.5cm的云头形扇柄挟持痕迹。
经查《中华两千年历书》,可知有甲寅闰夏可能的年份自南宋以来只有三个年份,即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闰六月、清咸丰四年(1854年)闰七月、民国三年(1914年)闰五月。宋代自然不可能,书画的风格也不对,可能的只是清咸丰四年的闰七月和民国三年的闰五月。
再查郑涛或郑松泉,在《竹人录》和《竹人续录》中均未找到他的资料。当然未进名人录的未必不是名人,如明代竹刻艺术家张希黄因不是嘉定人,所以以记载嘉定竹人的《竹人录》不收他,可见郑涛也入此例。
再查《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有“玉版扇”一条∶古竹扇之一种。《杖扇新录》(清代王廷鼎撰)载∶出于浙江括苍山,该山多产巨竹,有直径二尺外的,碧湖之民能截而剖之,取其里层,阔五、六寸,长尺许,并熨之使平。其形上宽下稍窄,用红木或明角瑇瑁雕刻为扇柄,装以成扇,两面可镌书画。因其形制新巧,色白润如玉,因题为“玉版扇”。
又看到俞炳水主编的《申城扇文化》一书中说∶“还有以巨竹内层薄片熨平,配上红木、玳瑁等作扇柄,称为玉版扇,但很少见。”可见玉版扇确不多见。
在网上查到“玉版扇” 现在还有四川垫江在做,但一看他们的新作大失所望,新作是在竹片上印上熊猫等,制作粗糙,工艺远不及古人。
一时查不出这个扇面的由来,也就先放下了。后来虽然把这件事挂在心上,每当看到介绍竹刻竹雕的书都去翻一下,找找有没有和这个扇面相同的型制,可就是没人提到这种扇面,于是愈加好奇,愈加认为这是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事隔好几年,又有兴趣查找这个扇面的作者,先是拿了这个扇面上北京,找王琦先生请教一下,他也认为这个扇面不多见,还介绍了他所见到另一种扇面,说那是两面有竹刻,但中间衬木板,扇子边镶有骨或牙的包环。并提示我∶刻这个扇面的人可能不是传统竹刻行业的人,要另辟蹊径!
回来后还是上网查,有好多个“郑涛”,再查“郑松泉”,竟然查到了黄岩的翻簧竹刻文献中有∶店号为郑松泉的“郑益昌”,不禁大喜!
由这个文献可见∶在台州颇有名气的原先从事木雕工艺的陈夔典(1853~1941),字尧臣,他与细木造型师傅合作,刨去大毛竹的青皮和竹肉,然后分层开片,刨到二毫米厚的竹簧,再把竹簧破开,放在锅内煮一下,将它软化后压平。接着,他用鲁胶将竹簧胶贴在木板或竹片制作的半成品的坯上,然后刨光成型,制成手掌形的翻簧掌扇,再在上面雕上人物、山水、花鸟。陈夔典将这种朴素的,却富有创新的掌扇称为“雅扇”,以区别平常人们使用的蒲扇、纸扇、芭蕉扇,这种精制的民间工艺变得犹如牙雕般典雅与精致,这就是“黄岩翻簧竹刻”。 1954年4月,项士元先生从黄岩征得的掌扇,后送给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黄岩翻簧竹刻闻名全国是在民国18年(1929)。那一年,黄岩翻簧竹刻获工商部特等奖状,并且得到“友梅” 二字的奖赏。同年6月,翻簧竹刻对联又获杭州西湖博览会一等奖和银盾一枚,同年还获浙江省第四届建设成绩竞赛会特等奖。1933年,翻簧竹雕作品在南京全国工艺品展览中又获特别奖,为黄岩翻簧竹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文献还说∶陈夔典制作翻簧竹刻产品后不久,黄岩县城关出现了两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陈夔典在黄岩寺后巷经营的师竹馆翻簧竹器庄,另一家店号为郑松泉的“郑益昌”,他们都专门从事翻簧竹刻制品的生产。郑松泉的“郑益昌”翻簧竹刻手艺是否从陈夔典那里学来的,有待考证。而陈夔典去世以后,到上世纪40年代末,黄岩翻簧竹刻销路不旺,由盛而衰,陈家师竹馆也只能勉强维持,“郑益昌”也几经波折后倒闭。
回过头来再看那个“浙江括苍山,该山多产巨竹”可不就是指的黄岩、临诲一带吗?但这翻簧竹刻和玉版扇竹刻是一回事吗?又一个问题摆了出来。
再查那位写《杖扇新录》的王廷鼎,他是曲园老人俞樾(1821-1907)的弟子,字梦薇,震泽人。官至浙江县丞,应是同治、光绪年间人。再查《杖扇新录》中玉版扇的原文,才知题名“玉版扇”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那曲园老人俞樾,只因为他的另一个弟子徐花农(即徐琪,1849~1918) ,购置这种扇子送给俞樾,是俞樾爱“其形制新巧,色白润如玉,因题为‘玉版扇’”,由此也可知《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是摘引了一段,删除了俞樾题名的情节,也删除了俞樾为“玉版扇”写的一首五言长诗。使人们不知道“玉版扇”从此身价倍增,被当时文人所争购,一把扇子值二、三两银子。从这个历史情境分析,陈夔典生于1853年,据说他在1870年时,他17岁左右,制作了翻簧掌扇。那就是说,翻簧竹刻扇和“玉版扇”差不多同时,应该说∶“玉版扇”两面可镌书画,和翻簧掌扇雕上人物、山水、花鸟是一样的,只是尺寸大小不同吧!可惜现在见不到清代的那种“玉版扇”。
我又拿着这个扇面请教了古董行的几位专家,有说东西是老的,少见,刻工也是好的。也有说这东西不怎样,不值得收购。再送到那竹刻博物馆中请教,人家说这东西刻得一般,同样的东西很多。
我听了这种种说法,心里明白,这东西在所有竹刻书中不见著录,是因为写书的人见得多了无所谓,还是他们见了不常见的东西或不同样式的东西一时懵了呢?还是用商业技巧来堵住所有人的嘴呢?
于是,再找黄岩翻簧竹刻的行家请教一下,顾启望先生热情地介绍了翻簧竹刻的情况,让我知道了当地也没有这么一件老扇面保存下来,他们常做的翻簧竹刻也是以做盒子、挂屏、文房四宝等为主,很少做扇面,因这种扇面不易保存,容易损坏。而工艺手法也趋向于做浅浮雕、精雕,而不大做阴刻了。
由文献可知,至少现在可知道的是有三件老扇面存世,一件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翻簧竹刻掌扇,项士元先生从黄岩征集的。另一件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翻簧竹刻掌扇,那是郭沫若原藏,由老艺人陈方俊先生根据唐寅作品雕刻的《秋风纨扇图》掌扇。另一件就是我的那把民国三年(1914年)闰五月郑松泉刻的翻簧竹刻山水扇了。
由于没见过掌扇的大小,不好判断它是否就是“玉版扇”, 但郑松泉刻的翻簧竹刻山水扇尺寸不小,应与“玉版扇”相近,只是“玉版扇”两面可镌书画,郑松泉刻的翻簧竹刻山水扇只刻了一面。而文献中说“郑松泉的“郑益昌”翻簧竹刻手艺是否从陈夔典那里学来的,有待考证”。 我们也可猜想他做的扇子与陈夔典的掌扇应有区别,他的翻簧竹刻山水扇就是“玉版扇”。
如果在故宫等博物馆中找不出叫“玉版扇”的实物,那就说明这种“玉版扇”确已十分罕见,而这一把郑松泉刻的翻簧竹刻山水扇也可能就是唯一的一个实物了。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09-5-30 16:02:20 序号:3494
^_^!
回复内容:
  楼主的图太暗了,看不清楚哎~~~有点像藏在山洞里的宝图~~~
表情: 作者:听竹 时间 2009-5-30 17:37:01 序号:3495
^_^!
回复内容:
  咪咪很可爱.本来我也想讲了.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9-5-31 9:16:34 序号:3497
^_^!
回复内容:
  重发一个调光后的图,但好象失去了古意∶)

后来又找到一个文献,介绍了黄岩竹刻也是有渊源的,但在发博客上时,竟然又涉禁词,又不告诉你哪个词涉禁,无奈只好乱删,竟也通过了那个查禁机器!

这是全文,但愿此处无事!

方絜(1800~1838),字矩平,号治庵,黄岩县城人。自幼聪慧,喜诗善画,后习郭河阳、赵千里①笔法,擅长画石,精刻竹简。因家境贫寒,离母别妻,四处流落,途遇山水胜境,吟诗泼墨,技艺日精。长期客游,以艺为生,足迹及于福建、苏州,后客居嘉兴,与苏杭名士交往,名声渐振,以卖画刻竹为生,有“方竹”之称。清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为张廷济②刻“清仪阁图”,竹树蒙密,篱落参差有郭。2年后,方刻张的肖像,有“庞眉皓首,如镜景澈”之称。张廷济评方的技艺说:“疁城③三百年来,竹人传中无此人也。”见者惊为绝技。客游禾城,每一艺出,则手拓以赠同好,人争宝之,尝为达受僧作庐山行脚图像于竹臂阁,须眉毕现。又曾为阮元(1764-1849)作八十像更佳。有竹刻拓本一册,真无上逸品。方的竹刻人像,线条简练,典雅古朴,须眉毕肖,栩栩如生。江浙文士纷纷索取,称为“无上逸品”。
传世作品有《苏武牧羊》臂搁,画面不刻一羊,构图简洁含蓄,苏武姿态自若,气度浩然,颇能表现其坚贞不屈精神。上刻五言诗:“朔雪满天山,飞鸿入汉关。麒麟高阁在,何幸得生还!”字迹富有书法艺术情趣。此佳作刻于清道光十年(1830),现藏上海博物馆,列为国家级文物。 
在乡以孝闻,鬻艺所得,皆寄以奉母。 道光十八年,贫穷积郁,卧床数月,逝于嘉兴,年39岁。张廷济哀挽:“老母龙钟,寡妻呜咽,文人命苦,曾无过于此者。”著有《石交集》、《石我师斋稿》。《古玩指南》和《中国美术家辞典》,记载方的竹刻艺术。黄岩翻簧竹刻工艺受到方的竹刻艺术启迪。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09-5-31 9:24:10 序号:3498
^_^!
回复内容:
  居然无事,可见也有地区差别!

我删去的是这么一段,猜中犯忌的词者有奖!

清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为张廷济②刻“清仪阁图”,竹树蒙密,篱落参差有郭。2年后,方刻张的肖像,有“庞眉皓首,如镜景澈”之称。张廷济评方的技艺说:“疁城③三百年来,竹人传中无此人也。”见者惊为绝技。客游禾城,每一艺出,则手拓以赠同好,人争宝之,尝为达受僧作庐山行脚图像于竹臂阁,须眉毕现。又曾为阮元(1764-1849)作八十像更佳。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09-5-31 17:17:59 序号:3499
^_^!
回复内容:
  哦,现在看上去清晰多了,很有点古韵哦~~~历史悠久~~~
表情: 作者:fd 时间 2009-6-2 12:58:45 序号:3505
^_^!
回复内容:
  学者风范。佩服
表情: 作者:听竹 时间 2009-6-15 0:05:30 序号:3593
^_^!
回复内容:
  杜鹃老古董蛮多格。
表情: 作者:老侬 时间 2009-7-8 11:27:37 序号:3816
^_^!
回复内容: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09-12-10 19:27:17 序号:4137
^_^!
回复内容:
  我也有郑涛竹刻作品,山水搁臂,有机会能交流一下,QQ号,693458747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0-9-21 20:56:36 序号:4330
^_^!
回复内容:
  [url][/url]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0-9-21 20:57:05 序号:4331
^_^!
回复内容: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0-9-21 20:57:27 序号:4332
^_^!
回复内容: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0-9-21 20:58:01 序号:4333
^_^!
回复内容:
  有机会交流一下!QQ310736001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