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是眼睛的延伸 ——读王小慧纳米摄影作品有感 俏 然 /文 2013年07月08日 星期一 新民晚报 两年前,突然有一天小慧给我看了她的新作,美呆了。这浩瀚无际的沙漠不是油画吗?那笔触细腻,画面隽永的山山水水不是中国画吗?你画的?我信口问。她说:“不是,我拍的”。这时我反倒平静下来了。因为众所周知小慧是著名摄影艺术家,在她镜头下什么样好的作品都是情理之中的。但她说这是用的纳米高科技手段,在超高倍光电显微镜下拍摄的,材料是蛋壳、皮屑、胶带、头发丝等等,我又傻了。怎么可以这么美? 纳米不是科学技术吗?比如,我家有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怎么纳米又和艺术相关?我赶紧网上查询,这才知道纳米艺术是纳米科学和艺术相恋而派生出的新的一门艺术。虽然纳米只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的科技领域,而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向来很微妙,“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像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说的:“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总会在山顶重逢。”纳米科学家和艺术家,一直在寻寻觅觅,最终纳米科学与艺术相遇。 小慧的纳米摄影作品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在她的纳米摄影作品中,那些屑小的东西,神奇般地复活了,变得有生命了,唯美了。她镜头下的微观世界是无限的,是奇妙的,不是常人能企及的。你能想象吗?一根小小的化纤,在她的镜头下,竟成了广阔无边的沙漠,就像还没有走过的丝绸之路;餐桌上残留的红色虾壳,呈现出来的却是晚霞中天海相邻的美景;那普普通通的玻璃碎片,就像文人墨客信手画的竹子,别有一番意境。而真正的竹子,却像大气磅礴、蜿蜒连绵的山脉。你怎么也想不到,薄薄的铝片,在她的镜头下,像一幅幅氤氤氲氲的山水画。想象一下,那是在每种材料像尘埃大小的微粒基础上,又放大了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倍后的纳米尺度下的效果。而一米有十亿纳米,这是多么微小。据小慧说,操作这些光电显微镜的科学技术人员是和她一起拍摄的,因为她并不会操作这些高精的仪器。但当他们看到制作后的作品时,惊讶得不相信是自己一起拍出的东西,因为他们拍摄时完全没看到这些景象。 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为什么小慧的作品就那么与众不同?可不可以这样解释:镜头是眼睛的延伸,是心灵的感应。所以,她的镜头能捕捉到常人无法捕捉的东西。就像吴冠中先生后期的很多作品,不是简单地去画黄山的峰,太湖的水,或者古城小镇。而是要表达他灵魂深处的东西,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完全是超现实,或者说是在现实和非现实间。读小慧的纳米摄影作品也有同样的感受,穿行在虚虚实实之间,梦幻和现实之间,有和无之间,写实和抽象之间。 曾经在小慧的书中看到,她常常会做很多很多梦,奇怪的是在经意和不经意时会在她的艺术创作中还原。如果这样,为什么她的纳米摄影作品会与众不同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