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宋之由是谁? 回复: 1 浏览: 2309
^_^!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13-11-5 10:39:42 序号:6217
 
  宋之由是谁?

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组中,最让我感到神秘和好奇的一位作者就是宋之由先生了。
首先是这位宋之由先生不像这个创作组中的其他四位那样在越剧界那么有名气,而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六十多年历史中,除了徐进先生说过一句话,“这一次,我与宋之由、陈羽、成容、弘英等同志接受了这个重新改编梁祝剧本的任务,……我们就根据了旧本和南薇等同志的改编本来着手再行改编。”据说是徐进的朋友来帮忙的,后来再也无人再提到他。
其次是宋之由先生如果是来帮忙的,为什么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早署名的排列位置中居然排第一?应在1951年11月5日出版而后延误出版日期的《戏曲报》第五卷第六期上华东戏曲研究院的启事,注明:“由华东戏曲研究院创作工场根据越剧原来的本子和南薇同志的改编本集体讨论,经宋之由、徐进、陈羽、成容、弘英诸同志分头执笔写成,并由伊兵同志作初步审定。”
其三是宋之由先生在重新改编中他写了些什么?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创作过程介绍中,我只看到徐进和伊兵的文章有介绍改编创作状况,而后来一直在越剧界的陈羽、成容、弘英从未提到自己在这个改编创作过程中的情况,这也有悖常理,所以引起了我的好奇。
而后来当我知道徐进先生是组长,当时理应排第一,而竟让来帮忙的宋之由先生位列前茅,更觉不可思议,即使按姓氏笔划排列,五人之中宋也不在成和弘之前。而在剧本发表当时和以后,一直是徐进先生介绍改编创作状况,他是组长就是当然的代言人了。
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时,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荣获剧本奖,当时剧本的署名是∶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创作室集体改编,执笔者徐进、陈羽、宋之由、成容、弘英,原改编者南薇。徐进先生是组长,理应名正言顺排第一,而陈羽和宋之由换个位置,这也说明宋之由先生的地位并不低。
直到1954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署名∶华东戏曲研究院创作室改编,徐进、宋之由、陈羽、成容、弘英执笔,原改编者南薇。而从这个排列也可见宋之由先生在此剧创作中地位不低。
而到了1959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新二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署名∶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成容、宋之由、陈羽、弘英改编。我不知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成容名列第二,而宋之由又降了一位。我推测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后来又改了一次,成容参与重要部分改编,所以排名由第四位改列第二。一是宋之由仍有地位,但重要性已不如当年。
二十年后,当1979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署名∶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改编。按当时政治形势,应该是正确恢复五人的排名才是拨乱返正,但只署徐进等改编又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现在再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在署名时应是遇到了有争议人物在内才含糊一下,只署了徐进等。让我好奇的是这个有争议人物是谁?五人中在越剧界的是徐进、成容、陈羽、弘英四人,
弘英后来去天津市越剧团,退休后又回到上海虹口越剧团工作。在上海越剧院的有徐进、成容、陈羽三人,现在可知这越剧界的徐进、成容、陈羽、弘英四人在当时没有政治问题的牵连,不会有署名问题。那么这四人的署名问题就受宋之由的牵连了,而这位地位并不低的宋之由先生有什么政治问题呢?其实也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只是当时他的平反昭雪之事尚未完全解决,而出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的事又很急,因此不得已只好对不起成容、陈羽、弘英三人,只能用徐进等改编含糊一下了。这只是我根据当时的中国特定状况推测的结果,还希望知情人以档案来说明历史真相。
而在那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著作署名权官司中,按说应把宋之由先生请来作证,或是由他子女作证,或是由徐进先生提供证明,遗憾的是这位曾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署名人的人,至今沓无踪影,不知其真实状况。
而让我更好奇的是,当年参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创作的人们似乎都为这位宋之由先生作了很好的保密工作,那怕在文革中也无人提及宋之由先生是谁,他真是个神秘人物吗?
那么,这位地位并不低的宋之由先生究竟是谁?据我推测,在没有实有其人出现的情况下,他应是伊兵!也就是宋之由是伊兵先生的笔名。
举证之一:他当时身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处副处长兼《戏曲报》主编、华东戏曲研究院秘书长,领导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组,他参与改编创作,出主意,定方向,乃至审定。所以当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组要让尊他排列首位也是应该的,但由于他身为领导又兼审定之职,自己审自己抓的作品总要避嫌,所以用笔名宋之由也是情理之中。
举证之二:后来他排名第二、第三,也是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一直在作一些改动,而参与者在改动中贡献的重要程度也有了变化,所以他的地位会有变化,这在五十年代应是惯例。
举证之三:伊兵是个有个性的人物,所以在他的历史上也有一些错误,据说曾在六十年代,在江苏书画界制造“文字狱”而成了有争议人物,他也不幸死在文革中,终年才五十二岁。因此到1978年他获平反,但我估计当时有争议部分还没有结论或是还留有尾巴,所以在出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署名问题上只好暂避一时。
以上只是对宋之由先生考证过程中的一些推测,希望有真相大白的这一天,让宋之由先生的后代也能享有他们应有的著作权利益。

表情: 作者:尼轩2 时间 2013-11-7 22:58:14 序号:6227
^_^!
回复内容:
  专业,太专业了,佩服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