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茅善玉唱《敦煌女儿》,再一次听到上海话同字不同音,可见上海话的不标准性,也可见学上海话只能学点皮毛。 唱字音 上海话另一音 莫高窟 窟 课 哭 佛缘 缘 圆 元多音字中只能选一个音,但这个音对演员来说是两难之选,而对讲惯自以为是的上海话的人来说,先是一种本能的不顺耳,再是一种搜寻同意义字的困惑,所以在接受程度上自然会慢半拍。而对发音的质疑更是由于上海五方杂居、五音难混,在上海的本地尚有不同上海原生态话,再加上外来混杂的改良上海话,要统一字音,发布上海普通话,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再听浦东27路上报站名 车上音 上海话另一音 金豫路 豫 元 圆 后门 后 侯(重音) 侯(轻声) 当心 当 当(重音) 当(轻声) 当我听到上海话中的重音轻声时,也感觉到学上海话更复杂的地方,也意识到一些外来人士讲上海话时流露出习惯性四声和习惯性方言音的困扰。 再看到沪剧网上不时有无意义字标音的上海话出现,更可见错别字只要记音就是让别人去猜这个音是什么意思,这些句子中的汉字字义已无意义,通篇就是猜声音,同样意思的一篇文章可以用多种无意义字来标音,这种文字与韩文和日文相比沟通性更差,很难与人沟通,是考密码还是黑话可想而知。 在这种状况下,说上海话可怎样怎样传承,就是一句灭绝上海话之前的呓语,也只能是把上海话当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而随着时代的更新,中国语言(包括上海方言)中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和俏皮话也会消失,在不用“灯笼”的时代,那句“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的歇后语就会令人费解,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知,上海话的未来就是自然地吸收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元素,自然地和更具包容性的中国普通话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