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诗歌展示栏 → 当前帖子
 
题目:费碟:城市书写与抒写城市 回复: 11 浏览: 2263
^_^!
表情: 作者:fd^ 时间 2014-7-8 23:00:21 序号:6809
 
  【城市书写与抒写城市】

费碟/文

亦师亦友的潘颂德教授送了我一本卢桢先生的著作《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咋一看,觉得这是一个学者对当今中国诗歌的一个专题思考和深度探索,即关于城市抒写的现状与成因,读罢全书,正如罗震亚先生所言:“大陆关于都市诗歌(城市抒写)的研讨起步较晚,至今算来不过是30年左右的事情……多数研究者对文本仅仅单纯地做都市题材层面的阐述,远未抵达都市诗歌的深处和内在本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古已有之,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带趋势性的现象引起学者注意并深入探索的,卢桢无疑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开拓者。

那么从诗人的眼光看,尤其对城市诗人的实践者而言,当今我们就有必要思考: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城市自然书写到城市必然书写的过程,而作家和诗人,就从各自的生活体验中,用各种不同视角和感悟去认识城市,在挖掘城市的本质和内涵的同时,不断地流淌着对城市的认知和思考,流淌着对城市人的影像和写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城市书写,再上升到从理想到梦想地抒写城市,完成都市人对现实的追求和对城市梦想的书写,从某种意义上说,卢桢探索的意义在于揭示城市书写的状况,全景式地具有从诗学美学角度地描述了城市书写的客观体征,也试图从灵魂深处窥视诗歌的城市书写实质。

而对书写城市,无论客观还是主观,无论是现实主义的理想追求还是梦想化空灵化的诗意生活追求,超越大众的诗性城市的书写,洒脱地大胆勾画城市梦境式的书写,作者显然没有涉及,当然也不是卢桢所要研究的主题。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倡导城镇化建设的当今,对城市理性而充满神奇的书写、构想灵性而梦幻般的书写,无疑会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调动大众为城市的纵深发展,激发热情焕发智慧,为诗意的城市生活,贡献自己的才华,那么,诗人尤其城市中的诗人就有了一种担当,有了一种潜在的发自心灵深处的使命,把书写城市作为城市书写的内在升华,这就是本文所要思考的一个主题。

所以简单地说:诗歌的城市书写,具有对城市的发展变化、对城市人文的变迁渗透、对城市社会的虚实兴衰、对城市人的荣辱得失等,具有客观的以诗性的语言复制和描写,而诗歌要书写城市则是对城市明天后天的构想、对城市人文的未来期盼、对城市社会的梦想表白、对日后城市人的型、神、气的憧憬等等,以诗性的方式予以拓展,作为个体的诗人,更多的时候诗从主观愿望主观意识地去抒写城市,把梦中的城市表现出来。而这两则都离不开城市生活、离不开城市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前者,是对素材的归类提炼,后者是对素材的设想创作。显然这两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少了一个就不完整,不全面。

那么,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与诗意诗性地抒写城市,又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看来,有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城市发展是城市书写的必然趋势,城市书写不是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罗列和组合,而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写照,具有照相般的复制功能,而诗人更是从不同的角度用笔诗性地艺术性地去再现城市。

城市诗也是现代人的概念,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这种提法,更没有这方面的系统论述,诗歌的城市抒写偶有出现也是一种自然表述,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抒写从偶发性到多发性的原始表述就成了一种常态,到引入人类群体的价值关怀,恐怕也是一种题材范畴内的关注与抒写。“进入新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速率逐渐与世界同步,强大的城市表征进一步影响了一批作家特别是当代诗人的文学想象。与现代文学相比,这一时期诗歌城市抒写最直观的特色便是出现了一批有组织的城市诗人社团和诗歌刊物”(卢桢著作的“绪论”第九页)从而也就证明了城市抒写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那么诗歌的城市抒写,究竟是怎样体现的呢?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诗,正抒写着形形色色的大我小我,进入新世纪,就诗歌而言,城市抒写的特征变得突飞猛进,成了重要的角色而一发不可收拾,在上海由鲜明城市特征的诗社就不少,如城市诗社、新城市诗社、海上诗社、海上风等等,都成了城市抒写的名片。2006年由诗人铁舞选编的《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可以说是最具特征的诗的城市抒写,其中的好多作品直接从题目上就点明了,如杨秀丽的《地铁上的少女》、杨宏声的《街头景物纷纷呈现文字之脸》、芜弦的《午夜城市》、缪克构的《在陌生的城市相遇》、古冈的《老北站》、玄鱼的《上海,新天地魔咒》、小鱼儿的《今天我进了聊天室》等等,其中由很多诗歌,跳出了板块一般的城市印象,令人回味思索,如孙孟晋的“街上的废工厂一高一低∕那唯一的窗开着你的眼光”、李天靖的“与黑夜融为一体的女人∕光洁如新∕——朵朵妖冶的干花”等等,这些诗意的内涵具有明显的城市意象并令人深思,也跳出了高楼大厦,高架隧道等固有的外观形态的城市抒情。
从更广的角度看,用“现代中国”概念考量新诗的状况,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诗歌的城市抒写特征,已经广泛地扎根于诗歌王国的土壤中,我们从孙秦安的《中国诗歌三十年》里可以清楚而全面地看到,泱泱诗歌大国,城市诗的时代特征已经遍布每一个诗人群落,就是经济不太发达的中西部诗人群落,也依稀可以看到城市的身影和心声,这里就不一一罗例了。

2,书写城市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课题,城市诗人不能脱离城市、脱离生活、脱离时代地抒展情怀展开想象。

既然城市书写是诗歌无法跨越的阶段,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那么怎样书写,怎样诗性地进行城市书写,就是我们诗人无法回避的课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也为诗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那么,诗人完全有理由让城市变得更加诗意,让人们在更加充满诗境的城市中生活,不仅具有丰富的物质享受,而且有诗情画意的精神生活,显然诗人的翅膀,在书写城市的飞翔过程中更能搏击长空,更具创意地扶摇着想象力。

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分析探索和刻画研判,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人性表现特征,诗歌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更精炼的文字、更精准的描述、更丰满的形象、更震撼的灵魂。而所有这一切,源于亲历亲为的生活基础,如火如荼的时代感受,独到独特的诗人视角。如果缺少这些基本的元素,抒写出来的城市也是空洞的,由抒写城市而引申出来的情感、情趣、情义、情缘、情操…无一不是虚假的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的。

这里让我们看看抒写城市的动情画面:“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我读这首诗歌,非常感动,我在上海,小时候多次遇见过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告别场面,在那个年代的大城市,遇到这种情景,儿女与父母的眼泪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绝非偶然,那也是一道悲壮的城市风景线,今天六十岁左右的广大市民,或许多少有点印象。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那个时代感受,又如何抒写得出这个场面?又如何感动得我满眼热泪?!

再看看香港诗人梦如的《在维多利亚港观看落日》诗:“所有的海图∕必然在一夕之间∕改版∕米字旗匍伏于水平面∕无力庇荫∕皇天后土∕∕唐宁街和中南海的高峰会议∕随便一声干咳或者∕下意识的喷嚏∕无不令股市伤寒∕恒生指数勃起和萎谢∕同样迅速∕细细一根弦∕绷紧千百双望眼……”显然,这是香港回归的前奏曲,诗人以他亲历亲为的所见所感,写下了一个港口都市的划时代的一幕,这就是抒写城市必需具备的亲身阅历。

同样的生活场景,诗人总是有诗人的看法,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塑造了一批特定如北岛、舒婷、顾城那样的朦胧诗代表人物,而今诗人依然有许多无奈的呻吟,比如有一首韩博的诗《沐浴在本城——献给异乡人的家乡》,读来让人感到诗人抨击腐败现象的视角独到独特:“……他只是为了躲避热浪能够呼吸,∕能够不去看身边那群搓泥的河马∕∕酒精被汗水一点一点挤出身体,∕他离开堆满便便大腹的木凳,∕走向冰水池但只伸进去一个手指,∕就打消了念头他强调自己是温带的生物,∕应该在适宜的水温里,∕完成进茶前的沐浴。∕细小的雪覆盖了我和脚下农民承包的田埂。他们的女儿呆在二楼,他的对面,∕休息室入口的沙发上∕这里是她们耕作的田埂∕他的出现让她们失望∕他的脸上写着报纸上描述的未来∕那是一桩乏味透顶的事,∕不允许任何一个男人专有的∕女人,将被任何一个男人专有……∕她要向他们推销四十分钟神圣的黑暗,∕帮助他,回到母亲为他缔造的黑暗中∕……”假如,假如诗人没有这段生活经历,又怎能写出城市生活的另类场景?便便大腹的河马又岂是我们可以凭空写出的意象?!

3,城市诗歌是美好城市的组成部分,没有诗人的梦想和诗歌的城市就不会有城市的青春,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没有城市诗意的诗歌是另一种假大空的呻吟,闭门造车的意念。

城市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在泱泱诗歌大国,城市诗的概念却象新事物一样,田园诗、山水诗铺天盖地,唯独城市诗零零星星,姗姗来迟,还常常被人们认为不够高雅,缺乏诗意。客观看由于城市的意象总有一种匆匆忙忙、热火朝天、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等那些与浮躁、功利、奢华相近相联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诗人在喧嚣的都市里,没有了那些修身养性、独辟蹊径的静思与观察,加上无穷无尽的利益诱惑,这在主观上冲刷了诗人原有的一点诗情画意,读者作者多多少少落入了浮萍般的情绪旋涡中,也就很难找到那些优美纯真的诗情诗意,很难进入理想一般的诗风诗境中。

这就是为什么城市诗一直没有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创作主流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我们打开所有的综合性诗歌类报刊,具有鲜明特征的城市诗歌,依然没有成为绝对的主流,城市的风起云涌、城市人的喜怒哀乐,城市环境的日新月异,城市日记的深度思考等等,在城市诗中依然有太多太多的空白点,无论大我还是小我的抒写,无论抒情还是写意的咏唱,多数没有溶入城市的轨迹,传统的抒写方式和自然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欣赏中感到城市化进程与诗歌没有匹配,搜寻诗歌的空灵感和诗歌的学院特征容易,而搜寻诗歌的城市感、诗意的城镇化却感觉有点费劲,就拿《中国诗歌三十年》这本书中选出的154首选读诗歌来甄别,抒写城市的诗歌依然不是主要的,即便象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所吟唱的歌中,能够感到城市痕迹或反映都市气息的诗歌,依然感觉是少数,更不用说以城市为主旋律的发散性创意性的城市心灵的诗歌,这显然是大都市的一种文化缺憾。

上海的世博会期间,上海作协为城市诗打开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相继出版了《我们在这里生活》等二本抒写城市的诗歌专集,我们继《忘却的飞行》后,又一次感受到了上海的诗意所在,尽管还有一些未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流淌的诗歌有为歌唱而歌唱的痕迹,诗,不仅要体现都市有形的真与美,更要刻画出都市人神性的灵与魂和道化的纯与诚,但毕竟打开了抒写城市的诗歌闸门,诗歌,在国家主体政治、经济、文化的旋律中,应当有一席之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诗歌为什么不能让城市更神性更魅力更具灵性的张力呢?!没有诗的城市,如同没有开化的文明,也不具备最基本的城市要素。

4,城市书写具有客观性,具有自然属性,书写城市具有主观性,蕴含创意和梦想的能动特征,这是城市诗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中国城镇化进程也是城市诗歌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也是诗歌不断发展的变化史。随着城市的发展,诗歌在传统书写与时代音律的结合中,也渐渐崭露了城市诗的雏形。

卢桢先生在《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书写》一书中对城市抒写的研究比较全面,从时间跨度由荒原上的诗意追求寻觅至当代的诗意展开,到空间拓展由视觉意象伸展至诗学美学的多角度复合型境地,可以说用多维视角、多重空间、多管透析来呈现城市抒写的过去与现代,将建筑状况、世态万象、民俗风情等相关的城市文本转化成诗歌形式,这是城市的客观状况与诗人的感官意象融合而来的书写,是一种自然书写、客观翻印和心灵意象的写照。铁舞先生在《现代主义这只猫》中写道:“上海,作为东方一个大都市,未能成为世界现代主义文化中心,这是由我们这座城市本身的现代情状决定的,我们这座城市日益多起来的形式上有现代感的建筑,从其命名的隐喻性来看还是充满了保守的本土精神,再加上歌手们的流于表象的歌唱,就显得有点尴尬”,这,就是城市抒写的尴尬。

那么怎样进入自觉书写、创意塑造和梦幻打造般的勾画呢?从城市抒写到抒写城市,这是诗人的一种境界跨越,而这种境界依然离不开对城市的感受、对城市文本的再创作,诗学美学与梦境构造嫁接的城市,可以为人们带来丰富想象、神奇创意的同时,也推动了科学实践的不断创新和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将城市抒写的神性融入在诗歌吟唱的全过程,这种性情中的吟唱能够体现出既在生活中又在美意仙境中,既在实践中又在梦想追求中。

进入新世纪后,一些诗人与诗社群体的实践探索正呈现出一种积极姿态,投身于抒写城市的时代潮流中。2010年上海作协出版了一本《我们在这里生活》的诗集,赵丽宏先生在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上海的诗人,是在用自己的诗作诠释着这个主题: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人,才能无愧于美好的城市。”我们从这本诗集中,感受到了一种积极抒写城市的创意姿态,是继《忘却的飞行》后又一部反映城市敞开胸襟歌唱上海的抒写力作。

比如:郑成义的“泉水,从高山的脊背流下来∕汗水,从农工的脊背冒出来∕∕送水工——一滴亮晶晶的清露∕在城市的绿叶上盈盈滚动……”(见p4《农夫山泉》)从农工的脊背在城市的绿叶上盈盈滚动,传神之处就是在城市的绿叶上;又如朱金晨的“这一个季节∕是拌和机唱歌的季节∕每一声歌曲∕都是催生的针剂∕都市成了产妇房……走过这一个季节∕我的心也成了拌和机∕昔日和今天∕童话和现实∕烦恼和信念∕每天都在不停地拌和着……”(见p14城市抒情诗)这是一个都市人的心音,他们总是在催生中成长、在拌和中把童话、现实、信念等柔和着唱歌;又如钱涛的“城市入睡了,惟有∕学校的那盏灯亮着∕…一夜一夜的灯光舔瘦了你∕…一页一页办学方案又舔瘦了你∕你把蓝图合进城市的梦乡∕滚动起心中圆圆的月亮…….”(见p35《城市的那盏灯舔瘦了你——致某校长》)一个被灯光舔瘦的校长,为城市的梦乡却滚动起心中圆圆的月亮,这又岂止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呢!

城市诗人群落对抒写城市的远望,正有物像朝神像拓展,同时又离不开城市生活的具体体验,此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诗人们发自内心的抒写城市的渴望,一种憧憬正激越着他们心灵的诗情,我们看到城市抒写正朝抒写城市伸展,心灵的城市,梦幻的城市,正由城市人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而日新月异,中国的诗歌也必定会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推陈出新地展现抒写城市的壮美诗篇。

5、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尤其象上海朝着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构架不断推进的环球大都市,城市书写应当更具有多样化现代化气息,更具有主题性创新性特色,更具有主旋律多重唱音韵,更具有穿越感信息化导向。

作为上海诗人,由更多的理由去倡导美好的城市抒写,由更多的机会去展现城市的梦想,也由更多的可能拓宽城市的缤纷云彩。文明化现代化的都市既不是小资故弄风雅情调的海洋,也不是大款炫耀荣华富贵的天地,生活在这片土壤上的诗人,为这座城市抒写主旋律的梦想,为这座城市人展开义气奋发的画卷,为这座都市弘扬正能量的史诗,无疑是作家和诗人为城市抒写的光荣,为城市梦想放歌的自豪。这里值得特别推出的是上海城市诗人社主创的《世纪的云》和诗人缪国庆的《青草沙之珠》。

《世纪的云》是由黄埔区文化馆鼎力扶持的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特色项目,是由铁舞先生倾心导写而凝聚着时代强音的作品,正如杨斌华先生所说:“《世纪的云》这样的作品的问世,无疑表征着他们对当下诗歌创作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显示了一种积极的现实关切和文化共识”这是一部唱响主旋律的城市大合唱,全书有三部长诗组成,都以上海这座富有想象力的海滨大都市作背景,全景式地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舒展着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未来,诗人们集体创作、分工合作,在铁舞先生的统一导写下,我们的耳边仿佛悠悠回旋着昨天的号子,我们的身心仿佛沉浸在由上海抒写的改革和建设的岁月里,我们的脑海已经遨游着中国梦,走向蓝天海洋……读罢全篇,让我想起杨斌华所说的:“文学可以为逝去的年代留存生活的本真,典藏思想的交响。《世纪的云》值得嘉许的一点,正是诗人们一种回应时代现实的积极的姿态与努力……”

城市抒写的能量来自哪里?来自火热的生活,来自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来自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念信仰带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葛忠先生说到:“主旋律作品如何写,写什么,这在民间社团里很少有考虑的,甚至还有排斥的现象。城市诗人社的同仁有这份自觉,我认为是非常可贵的。《世纪的云》也许是第一本由上海民间社团打造的主旋律作品,为此我们感到骄傲。”如果说《世纪的云》是有黄埔区文化部门组织创作并由铁舞导写的主旋律城市诗作,那么《青草沙之珠》就是诗人缪国庆抒写的具有精、气、神并存的城市梦幻之歌。

水是上海的生命,上海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这个城市又该如何去抒写自己的梦想呢?诗人在开场白中引用了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建设者的话:“长江好水,∕在流入东海之前,∕将被挽留,∕为上海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造福。”显然,这是一个梦想的抒写,同样是主旋律的作品,这在诗人中是难能可贵的,全诗呼唤着——“一个城市的梦”作者用了十个章节,分别以忧患、警告、求索、呼应、论证、决策、顶礼、神话、润城、感悟为各个章节的标题,全诗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城市之痛、城市人之梦、城市英雄的古往今来、城市水源的喜怒哀乐,读来撼人心扉,动人魂魄。

当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地发展,梦幻般地前进的时候,城市文化的精髓在主旋律的引领下,显得更加神采奕奕,为此,我们当然要为黄埔区文化馆的文化品牌鼓掌,要为诗人铁舞为城市文化的导写创意赞美,要为诗人缪国庆挥洒上海城市的水梦之珠喝彩。城市,要记住过去,要刻录今天,更要抒写好今天和未来,让梦想在文学的天地中绚丽灿烂。

抒写城市的诗歌,长期来给我总的感觉不是接近了靠近了城市,而是游离于抑或若近若离于城市,甚至离开了城市的本质,在山水之间、在弄花赏月之间、在意境幻想之间、在学院陌生感之间、在小我咏叹之间奔忙。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诗歌的边缘化倾向依然没有改观,官方的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对诗歌形式的文学作品也缺乏重视,诗歌的阵地越来越小,诗歌仿佛脱离了大众,令人窒息的似精英又非精英化倾向,已经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形成重大反差。诗人,无论草根诗人还是职业诗家或多或少感到不满,需要抒发诗情,从上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开端,诗人自发组成的民间诗社如雨后春笋,各种主张以及多种诗社的诗歌创作实践和积极探索层出不穷,其中不少就是撑起城市诗主体的群落,如城市诗人社、新城市诗社、海上诗社、白领诗社、新声诗社等等,也结出了不少硕果,无论集体的还是个人的,倾注了满腔热诚。
着眼于抒写城市的诗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城市诗人创作的生活源头,尤其是大都市的诗人离开这个城市源泉,去创作去吟唱,去到处搞采风活动,必然是脱离生活脱离时代,成了现实与空灵无从衔接的虚幻作品,成了幻想与晦涩粘乎一体的诗歌废品,无论映象派学院派,还是抽象派传统派,我们应在城市抒写的素描般自然创作中,朝着抒写城市的塑造式勾划创作中努力,如同没有规划的城市建设不会创建一流大都市的诗意环境一样,没有美好梦想没有创意追求的诗意般地抒写城市,就不会有好的城市诗,就不会焕发人们梦幻般的智慧和追求卓越的创意,没有诗意诗境的城市,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更不可能带来令人向往的国际大都市生活和现代化的人文底蕴。

城市诗从城市抒写到抒写城市,需要一种神性的创作态度和圣洁的诗意梦想,需要一种符合时代发展与诗性特质相交融的创新思想。它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高度统一;个人视角与情绪化特性的高度统一;社会特征与时代气息的自然统一;追求新奇的诗意灵性与体现与时俱进的语言信息的自然统一;城市多样化与诗歌多样化的有机融合;包容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城市诗,可以说进入抒写城市还只是万里征程刚起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2014年1月21日
2014年4月4日修改于浦东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4-7-8 23:31:12 序号:6810
^_^!
回复内容:
  小编有话说

刚从“外面的世界”回归,收到铁舞诗兄邮来的2014年卷《城市诗人》诗刊,也不知为什么第一次寄来的却没收到,所以铁舞诗兄大热天自己又赶到邮局再次寄来。很感动。油墨清香里,诗意浓浓,让人读着读着放不下卷了……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费碟兄的【城市书写与抒写城市】,感觉是非常的好,诗人与城市,相互间的观望,解读,激情,评判,分析,理性的和超理性的,都值得一读。于是立马让费碟兄把稿子邮来。谢谢费碟!

城市对于诗人,诗人对于城市,都将是一个互相美丽的过程。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4-7-8 23:45:24 序号:6811
^_^!
回复内容:
 

诗人费碟

表情: 作者:尼轩2 时间 2014-7-9 0:30:49 序号:6812
^_^!
回复内容:
  城市有诗是这个城市的幸运;诗人能在城市中捕捉到内心的灵感,是诗人的福运…
老厉害的!
表情: 作者:杜鹃 时间 2014-7-9 5:30:52 序号:6814
^_^!
回复内容:
  当诗人已在庙堂和牙塔之中时,自娱自乐已成为生命的过程.

古有田园诗,今有城市诗,吟诵的领域只是个技术问题,吟诵的内容才是思想问题.

表情: 作者:fd 时间 2014-7-12 22:07:04 序号:6816
^_^!
回复内容:
  象牙塔里的思想,很难成为潮流。
表情: 作者:fd 时间 2014-7-12 22:17:58 序号:6817
^_^!
回复内容:
  诗人跟办公室如此,诗人的语言,很难为大众明了。
说白了,少了诗意;说含蓄点,又不能晦涩。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4-7-17 2:43:21 序号:6822
^_^!
回复内容:
  城市让诗歌美好,诗歌让城市美丽……
表情: 作者:路人乙 时间 2014-8-31 21:57:08 序号:6841
^_^!
回复内容:
  城市的本质是什么?
大概1986年,在当时的电视二台(现在七重天)录节目,有个人说,中国还没有城市.
表情: 作者:路人乙 时间 2014-8-31 22:18:02 序号:6842
^_^!
回复内容:
  <废都>出版后,有人评贾平娃,说他写城市里人的行为,却用了农村是物事做比喻,如指其书中某人脱人衣服,像剥葱.评论者认为作者习惯了农村的事物,下意识地就随手这么写了.写的虽是城市生活,但用的是农村的眼光.
如果新感觉派的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来写,应该不会用剥葱吧.其实茅盾先生的小说也有许多是写当时的上海的.上海应该是城市了,当时.
表情: 作者:路人乙 时间 2014-8-31 22:22:51 序号:6843
^_^!
回复内容:
  费诗人辛苦了.致一个敬.
表情: 作者:路人乙 时间 2014-8-31 22:32:38 序号:6844
^_^!
回复内容:
  城市诗歌是美好城市的组成部分——
个人认为这一句还是值得商榷一下的。
如果把这一句话放到更大的范围,世界的每个城市
如果有败落之城、颓废之城、荒废之城、废都或所谓荒原......
那么,写这些城市的诗歌也应该是这些城市的组成部分
因此,个人以为,城市诗歌不仅仅是美好城市的组成部分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