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诗歌展示栏 → 当前帖子
 
题目:城市诗人2015年夏季版内容 回复: 3 浏览: 2054
^_^!
表情: 作者:tw 时间 2015-8-5 23:39:25 序号:7330
 
 

表情: 作者:tw 时间 2015-8-7 20:03:50 序号:7331
^_^!
回复内容:
  诗的质地和格式系列

超薄状态
———和曲铭对谈
铁舞

铁舞:你的诗集《金丝桃花丛》,是集你的诗的“大成”了,诗集的名字饱含着你的文字趣味。看你那张2011年的那张照片,桃花丛里那张脸,由于处理成黑白照,有故作神秘的样子,不是装,是你的心所喜欢。

曲铭:那张照片上的人过于杞人忧天了吧,呵呵。我还是比较满意后面那张半身像,目光相对比较单纯。有位朋友说看了后面那张照,再看前面那张照,让他有种感伤。我以为这种反应是有根据的。

铁舞:你就是这样一个人嘛,我看基本上属于自恋一类的人。

曲铭:呵呵,有一点吧。准确的表述是从关心自我出发,试图掌握人类的心理密码。

铁舞:这很有意思,我写诗只想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推己及人的功夫我达不到。你现在掌握了哪些人类的心理秘密了,能说说吗?

曲铭:哈哈,不会那么伟大神通吧。有句话大意是,在艺术创作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还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宇宙。所以对个人的了解可以推及他人。某种遗传学说指出,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种族的人,其身上的遗传基因85%都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另外的8%。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自己的了解进而掌握是无解的,近似不可能。诗歌毫无例外与作者的基因、气质、经历、环境以及事件相关,正因如此,每个诗人都有思想和艺术的局限性。

铁舞:谈谈《金丝桃花丛》吧!

曲铭:《金丝桃花丛》现在感到编得过于着急了,还是浮躁啊。其中有很多诗我去年做了修改润色,特别是其中第一辑即2004至2010年间的作品,它们本来就是那个狂傲的年代的产物,先天不足。我如今更怀念那个不太接触诗歌圈子的年代,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吧,自己默默地写,不求发表,也没有谁来肯定鼓励你。

铁舞:这是你这个人的两极,一方面感叹先天不足,一方面还有点成就感,如果说你没有成就感,那不会出这本集子,而且是公开出版的,记得你以前出的都是自印本。说如今“更怀念那个不太接触诗歌圈子的年代”,你是否觉得在诗歌圈里陷得太深了?

曲铭:不是的,我是说那个年代我的诗相对比较纯净,尽管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上还比较单薄、狭窄。

铁舞:这是和2000年以来的诗歌做的比较吧?

曲铭:嗯。那时候心思在社交上比较多,在写作上潜心不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写诗是要投入精力,包括充足的感情驱动。而这个感情的产生和思想的深刻是有关联的。当然,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需要强大的感情来驱动。我们现在缺少的往往就是这个强大的感情。它需要集中精力,需要充足的时间酝酿,当然还要有生活事件的触发。

铁舞:是否觉得现在写诗有点难以为继了?

曲铭:是有些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人生观问题,生活方式问题。其实,诗歌作为精神鸦片是很难戒除的。这两年还是写了一些诗作,我以为肯定比以前要充实些,修饰也精确些。是对自己否定之否定后的上升。

铁舞:读你的诗,我一直联想到你以前所说的“超薄状态”,而且我认为,诗如其人,“超薄状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名词,我一直想通过你的诗,探讨一下这种神秘状态。

曲铭:对于超薄状态,确实我是一直以来有着浓厚兴趣。以前也受到你的鼓励,试着解释这一特定名词。我以为,超薄状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属于哲学范畴。一直以来,我接收到的哲学对这个世界万象的解释都是二元论,即对立统一的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天地,男女,凡此种种。那么超薄状态,是对对立统一二元论的怀疑,扩展,乃至否定。超薄状态认为,在对立双方的交界处,边缘地带,临界区域,有着无限广大的领域。“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这就太简单了。可能没有风,谁也不压倒谁。可能是东南风。又如一个男人身上总会有些女性气质特征,反之亦同。物理学上有序和无序之间,可以叫混沌。

铁舞:我很是觉得你身上是有那么一点女性意味,如果这一点得以确定的话,那么你是否觉得你的确经常有这样的时候,处于男性和女性临界点上,“桃花丛里那张脸”的照片,在我看来就是这个意味,我一点没有猜错。这种状态是否也投射在文字上呢?

曲铭:没有绝对的印象,见仁见智罢了。今天看到和明天看到印象又会不一样。

铁舞:这一刻你站在临界点的另一面了。

曲铭:也许是吧!我想强调的是,超薄状态作为美学观,它关注的是那些临界状态的特征。如晨昏总是让人感到美丽。恋爱中的人是最美丽的。怀孕的女子容光焕发。有人在达芬奇的画作上,那同一个女子的面容,看出高贵的气质,同时看出不贞,放浪形骸。又如对同一曲乐曲,不同的指挥有着不同的演绎,阐释,在不太听音乐以及不懂音乐的人听上去没啥差别。其实,对同一支曲子的不同指挥、演奏发挥,那微妙的不同之处就可称为超薄状态。

铁舞:你能举出自己满意的诗作具体谈谈吗?

曲铭:至于就具体诗作解释超薄状态。我还没有尝试过。这更多的是美学理念吧,和技巧修饰有关系但又不必太有关系。

铁舞:这不太可能,我不是要您机械地去解释。你完全可以就某一首诗如何产生,谈谈自己的写作经验。

曲铭:试试看吧。就拿《紫薇花》里的句子来举例,“如同护士的白色秩序,在广袤天地间飘走”。护士走路的轻盈姿态,想必大家都有体会,然而这里把这一图景抽象化了,谁也没有看到过白色秩序在天地间的飘走。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超薄状态。“就为捕捉夜晚的形态,比目鱼游过了道德界限”。我喜欢将看起来不相干的类别联系起来,比目鱼和人(道德)的界限在哪里?之间的疆域是否非常广大?这不又是超薄状态吗?我的《处境,或是过程》:“这是风,还未从草丛中跃起”。同样是可见与不可见、只可感知之间的微妙状态。“一半在行走,一半在空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描绘现实和想象处于同一纬度空间的情形。《猪圈左面》:“她的笑声想起,稻子刷刷倒下”。“我笑得绝对自然,绝对不是闺阁”。这是对词语外延给予超薄状态的描绘,拓展词语运用的疆域,使之迷离、蒙眬。

铁舞:超薄是一种落在文字上的感觉,是一种微妙的感觉。好诗之一种,我认为没有微妙不算是诗,请继续说说你的超薄状态的微妙。

曲铭:超薄状态观念引入诗学,在于在明确和模糊之间的描绘,甚至诗人自己也不明白他笔下的句子的意义,多少带着神秘色彩。或者将日常事物的逻辑推翻来表达,这又近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及理念。有很多传说,诗人或艺术家在醉酒状态创作出了传世作品,所谓神来之笔。我的一些诗作就是在半梦半醒之间酝酿出来的。又比如在发高烧的状态中写下的句子有特别的质感的创新。其实,也就是在玩弄文字和表达立意之间寻找巧妙的结合点,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达到一种危险而微妙的平衡。

铁舞:说起这套理论来,你好像特别神。这种状态也是否影响了你平时的行为。

曲铭:在待人处事方面,超薄状态可以是方法论。平衡、中庸。前些日子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人与人之间不要走得太近。很有道理。又比如,在政治立场上接近小资产阶级,容易左右摇摆。

铁舞:这一会你说到政治了,你说有没有诗歌政治这个东西?

曲铭:我一向无意于理论,对于这个名词的理解也就是字面上的概念。有些诗政治倾向明显,即反对什么,批判什么,站在哪个阶层立场上,作者表达的比较清楚。诗歌对其而言是“武器”,有一定的攻击作用和号召意义,于是,诗歌政治就产生了。比如中国30年代左翼作家。而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喜欢某些诗歌,某个诗人,我以为不能拉到诗歌政治范畴里。

铁舞:在这个问题上,你还算清新。不少诗歌作者患有“诗歌幼稚病”。拉回来吧,你说“超薄状态”是一个哲学概念,我倒想懂一点什么叫哲学。诗歌比较朦胧,哲学应该是明白的。“超薄状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应该是你的一种处世哲学吧,它作为一种思想存在于你身上。而思想和事实是两回事,就像两个世界,面貌不一样。我想说的是,你在思想上处于超薄状态,事实上你不是真的处于超薄状态。超薄状态并非是你事实中人的镜子,但有相通之路,这条路可能就是诗歌的文本。事实中你这个人会是超薄的吗?我看是不可能的。比如你说的在政治立场上接近小资产阶级,容易左右摇摆。我想超薄不是左右摇摆的概念。另外,在生活中是可以从美学角度去考虑超薄这个概念的,比如超薄的手表,超薄的蜻蜓翅翼,超薄的隐形眼镜,等等,不一而足,从这里提炼出来的超薄概念绝对不是左右摇摆的意思。把这个想法用到诗歌语言上,能不能指那种有这一种轻型、透明感觉的文字呢?

曲铭:超薄并非是可度量的概念,和你说的那些手表、眼镜以及翅翼是不同的范畴。超薄是一种模糊的区域,和物理学中的“混沌”一说比较相似。比方说水的冰点是零度,但这个零度,我以为它与一度之间的尺度不是一度到二度,二度到三度(上推至无穷)之间那样的等距,而是无限广大的距离。李白的《静夜思》是字面非常明朗的一首诗,在“明月”和“地上霜”之间修辞学认为这是一个比喻,其实这可以是一个超薄状态。有很多诗句很难用常用的逻辑思维来解说,这就是薄到说不出。说得出,就是还不够薄。这里可能还要牵涉到语言和实体的关系,词与物的关系,这更是哲学范畴了。

铁舞:“薄到说不出”,这个提法特别好,诗的微妙大概就在这里。这大概跟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去意识”的状态有关系吧!

曲铭:你这个“去意识”的说法也很有意思,一些人写诗的时候“意识”太重,就不可能超薄了。

铁舞:那是不同的状态写不同的诗吧,人的口味不同,也是很正常的。我在需要放松的时候就需要读一点你这样的诗。

曲铭:所以,超薄没有绝对值。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理解左右摇摆了。再明确地说,就是,靠实体,实际生活多一些,还是靠神秘,抽象意境(超现实)多一些。在这个选择中取得优美的平衡。“他们的儿女/无意间/看见了消失的光”“一朵金丝桃花/迎来亿万船只”。在这些诗句中,常常含有悖论,不合乎平常逻辑。超薄状态作为我的一种理念,并非全然指导我的诗写作。我的很多诗作不是超薄状态理念的范例。

铁舞:这就很好,丰富多样,因为生活是丰富多样的。说说你在写作手法上是如何突破的?

曲铭:在我的很多诗作中,有着比较明显的象征色彩和意味。不错,从文学史上看,直到今天,用象征手法创作出了很多的优秀诗作,象征和固有的修辞手法比喻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我想突破这一征象,格局,直截了当地希望再含糊一些,试图不断打通物与类,情与理的惯常的阻隔。

铁舞:你的诗是否有密码?

曲铭:我不想诗作里充满了密码,代号,那样的话就是一个谜语,因而可破译,解释。如果仅仅是象征手法,就会陷入简单化,绝对化,只要破解被象征体就可。

铁舞:哦,我还以为你赞成有密码的呢?你不喜欢玩神秘。

曲铭:不是的,我是喜欢一些神秘。我希望诗的表面朴素,甚至是就事论事,如日常逻辑那般。但希望有多层次的意味,换句话说,使诗里的全部物事都是象征,于是消解了象征手法的通常意义。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我以为有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艺术家怀斯。如此这般,寻找、达到人类很少涉及的意境,打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乃至宇宙的隔阂。我对理论物理有一定兴趣。

另一方面,我喜欢的诗还包括充满生活激情,为激情、事件驱动,自然流淌的句子,甚至是脱口而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它们往往是业余诗人写出来的。如同那些伟大的诗人的成名作往往是在年轻时候,还没有成为专业作家时写出。它们的魅力来自于诗人本身的行为特征和人格魅力。也就是说“行为”大于写作。我就这样理解杜尚那句名言: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这也是我重视创作实践,而没有对诗学理论产生兴趣投入精力的缘由。

铁舞:“行为”大于写作我以为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知行合一的境界。范畴更广,不局限于诗本身。

曲铭:是的,写诗40年,我的生活无法与诗彻底摆脱干系。诗歌精神融于生命。在这个境界中,任何技巧的讨论都显得无足轻重。说到底,生活是第一性的。过去听到过一句话,生活事件比任何小说情节都精彩。我也在追求现实生活和书面语言之间的超薄关系。呵呵,扯得太远了。
2015-3-29 

曲铭作品

贝壳

给我这块贝壳好了
端详它丰富的色泽
天然而古怪的形状
难以估摸的分量

喜欢它的风姿
不去猜想紫红色帷幔之后
海螺大会、游程安排表
潮汐经过的印记

灯塔于黑暗中独立
手握方向舵的异国它乡
谁到过波涛起伏的底部
天上看不见界碑

凝视这块贝壳
它已经成为神话
将它扔回海里
多远,多深,行星绕圈

改于2014 

过去式


五月末怒放的金丝桃不见了
满地的白槐花没有了
此刻,草地上站立一头斑斓大虎
我不会惊吓,面若桃花

初夜的激情消退了
天边的暮霭转瞬即逝
一切美好在远方,某一处房舍
一切安祥在近旁,熟悉也生疏

台风吹来的流云飞走了
言之凿凿的告白遗忘了
此刻,亲爱的依旧在忙碌
静坐,我看夏日时光

还有些怀疑、犹豫难舍
但相信我将抛下所有
从一场庞大无朋的展会出来
把煞有介事的画面丢在脑后

2013.7.14 

回家路上

这是热带丛林地区
这是旱季的12月
这是暮晚大概5点一刻多
这是乡村道路
这是坐在轻便摩托上的少女
这是彼此嬉笑的姐妹

这是秒杀的时代
这是粒子无穷分裂的瞬间
这是秀台上连袜裤的网眼
比炮筒还大的世界

霞光、河岸、椰树、寮屋
看得一成不变
两个少女
一辆轻便摩托
暮霭越发浓重
笑得这般放肆

之前走了多远
过去多久
这是越来越轻快的
回家路上

那些陌生又奇幻的情形
浮现出纸面之上
等待下一位游客

2014/1/9(于柬埔寨暹粒) 


哈尔施塔特

哈尔施塔特
我记住了
你豪雨中的清爽
古旧的石阶路渐次抬起
枝叶覆盖着墙壁
而居民隐而不出
仿佛:你们这些游客
来也好,去也好
我们安之若素

哈尔施塔特
我记住了
你窗外鲜花的颜色
从来不会萎谢
偎靠着浩荡平稳的湖泊
远处飘渺,近处清晰
镇里的人毫不慌张
今天大雨笼罩

哈尔施塔特
从此不说永远
品尝咖啡、面包、罗宋汤
外加提拉米苏
从此不去天涯
和礼品店主、教堂看门人
买菜做饭的主妇聊天

哈尔施塔特
一个上海人记住了
你不在意溢美之词
雨中越发冷清
空气透出安静
山上教堂后的墓地
一排排十字架
他们面对茵梦湖
谦和、淳朴、亲切

哈尔施塔特
你的美,我记住了
不敢有非分之想

2014-6-4(奥地利哈尔施塔特) 

这些不知名的鸟雀树木

这些我不知名的鸟雀
快活鸣啭如同平素
在我去看病的途中

这些形态自由的树丛
与房屋院落须臾难分
它们的命运比我幸福

我很想听懂
这些鸟儿七嘴八舌的话语
虽然我身体并非强壮

南北球的交界线来自想象
我的行囊我的所有
发现奇异的花卉自鸣得意地开放

在舒适的地方生长
我于是明白了它们的意思
希望身体像那些树枝延展

分享这些猛烈直率的阳光,难得有台风
而愈加蓊郁盛大
给旅人和鸟类带来惊喜

于悉尼艾平 

元旦

喜欢冬天的
路上行人稀少
阳光宁静
什么都看到了
就什么都不想说了

冰块覆盖着的
不仅是池塘静止的水
亚热带寺庙僧人
和欧洲客聊天的表情
昨日还汗浴满身
感觉爱触手已得
从豪气干云到心灰意懒
一岁便判若两人
什么都知道了
就让老天告诉你吧

喜欢冬天的
枝干树叶凋零
经受住寒风拍打的
就留在上面吧
保持那份冷静,那种坚韧
那一点孤傲
可能明天
它们也不复存在
但今天
是最令人憧憬的

2015-1-1 

只要你想

想写诗的时候
仿佛在森林迷路
想喝酒时
佯作海洋那样狂放
想流泪时
就凝望树枝上面的云霞
想睡觉时
点燃一枝绝妙的薰香

没有什么不可以
没有什么一定
没有什么是神圣、是凯旋门
只要你想
就是凯旋门、就是神圣

处女般的旷野在哪
诸神丧失了神性
发呆的人面对安详的野兽
教堂尖顶的头颅风化已久
今夜不在家
在熹微的苍穹下
遥望每一点透光的窗格
今夜拒绝领奖
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神灵
我翘首期待的亲人

想不想什么的时候
来回乘坐地下铁
佯作无心的
看着他和她
河水那样流淌
孤单、满足

2014.12.12武汉明珠豪生 

致某女子

绸缎般的发丝出自天然
轻易地拂去千万年
祖先执着而随机的迁徙路线
密码,在她的呼吸中

她目光安详、几分茫然
挎包精致然暴露岁月疲态
被无端的雾霾浸染
虚荣的广告牌视若无睹

床榻上她一次次交欢
早有墙纸吸收气息
愿望在心头轮番劝解
真的来临,体会不到喜欢

这样来来去去约会星期
展示她稳重风韵的那面
微笑婉拒他人的殷勤之意
将冰淇淋蛋糕细细划弄

她的呢绒外套色调谐和
均匀分布着冬日温暖
步履稍快于我
家室,雪原不那么遥远

2013.12.9 


评论

曲铭的幽默和理想
古冈

读曲铭的诗亲切,不仅因为几十年老朋友缘故,涉猎他多年写的诗,还跟他的风格主张和凝练有关。悬着八十年代诗歌传统,坚持亦算作为和姿势。那时写诗的到处抱团,闲杂和全身心投入者热衷合谋、增利和扩大气味的地盘。曲铭不逢时,或出于气息上的抵触,这反而是个好事情。他坚持个人化写作立场,说标榜似乎作怪,亦可证明洁身自好的清高与传统伦理一致。
他的诗歌主张,我更喜欢黑色幽默。如《猪圈左面》标题所强调的美学立场和想象空间,具体文本展开后的差异另说。养眼的女人多在花园、舞台和商业街衢,“农家女”也要取其假山假水似的背景才上照,没人取猪圈衬托镜头。幽默和荒谬联袂,便成黑色深度。然而最终达成少不了邪气,黑色和邪气是孪生,平实和精炼与其无关,天性上难免抵触和不协调。邪仿佛歪和冗长,精简和质朴才与正气一脉。
曲铭在一家大企业报纸当编辑,多年来的文字功夫,会不会干扰其诗歌语言?海明威和马尔克斯的记者文字,多少造就他们洗练的格局。诗歌是否一样似乎难说。而他推崇和喜欢的海涅民谣,倒是与此同出一辙。这样的启蒙影响,或可归于五零和六零后之间的那一波。曲铭力求改变,看得也不少,他最终认同“生活第一性,文字第二性”起了作用,仿佛只有改变了生活,才可改变诗歌。生活好像一直在等着思想的飞跃而得以实现改变。问题是,我们总是很难摆脱用这样的两分法分析诗歌,即便用了,词汇的范畴或可再推敲。
类似的道理其实都很基本,我们都是从这个当中浸泡得太久,现在重新来坚持,说明曲铭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要排斥眼花缭乱的现代实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向。这样的目标看似简单实质更难,可实现的部分容易湮没在理想的执拗中。可行一点的目标,我觉得主题得考虑到当下真实感受,不是过去诗歌启蒙带来的条件反射;表现形式也得突破旧有的套路,摒弃所谓自不自然这个观念上过于容易,也自我束缚的陷阱。
我们偶尔见面总是谈诗歌,我对浪漫的诗歌远景保持足够的警觉,更与主张黑色幽默和神秘荒谬的曲铭有共鸣,而我也晓得具体到诗歌文本中横着实现的距离,但抱有这样的预期,与不加甄别的朴素明朗可以远一点。好像那样的目标更像自我安慰似的。曲铭不妨也跑到“猪圈”右面,像存在主义和超现实那样审视人类处境,那样的梦才不至于是逃避,而是具穿透力的洞悉。
这里可以稍微细读一首,以示其风格特征。《在这轻的夜里》技艺上较纯熟。单字比单词富于表现力,接近早期白话诗的样子,这首诗开头的“轻”“飞”,要比“轻盈”“飞翔”好得多。后面的回忆也较节制,用“希望企鹅的照顾”这样的童话臆想,化解“失去谜底的风”,基质仍旧是抒情的,但回避了抒情的腻味。
结句看似总结,容易落入俗套,关键在于如何总结。“让大地躺下,人类再次出发”,显然拉开前面的个人感受,融于集体的憧憬,审美的张力,使得这首诗的总结变得有想象力。
第二段出现的画面像是学校,星空下的草地和单杠,在记忆的过滤下,草地成了“紫色”,“鸟”用拟人化,成了“枪法最准的”。如此变形,曲铭才找到排遣伤感的方式,这比直抒胸臆的滥调要好。包括“寒冷”这类词汇,都有浪漫主义美感,与波德莱尔现代都市的视域不同。追忆往事时,曲铭自动滤清杂质,美意味纯净,脑海升华出来的是草地、星空和鸟。过于理想化了吗?有一类诗人主张“最高的虚构”,诗歌就要创造一个美的世界,否则生活不可想象,艺术等同于鸦片。
第三段显出背叛的主题,情感只有失去和背叛,才备受煎熬。面对揪心的事儿,不诅咒人性善变,世道沦丧,而是像个儿童躲进“企鹅”玩具世界。哪怕一切“已穿越楼群”,仍然要固执地“飞”。
无所不能的“魔毯”裹着心灵,它飞往天穹,高高在上,“显影出桥和它的背景”。这还是“漆黑”中的“光芒”,飞得过高,很难闻到地面的腐殖味,“漆黑”中的黑更难看到。写诗难道只是做白日梦?诗的结尾,曲铭提到了“大地”上的“人类”,或许想表明,人类不过是荣格意义上“集体无意识”的白日梦。

诗的质地和格式系列

从“车间先后”到“二十四节气”
———和芜弦对谈

铁舞:你由华语文学网出版的E书《芜弦诗稿》,是你的第一本诗歌集结,三十多年的心血,有人说你早就该出了,似乎为你可惜。其实这样也挺好。一个上海男人骨子里任性,不为外物所动,也不追求着别人以谋取些许名利,在我看来是特别自然的事。

芜弦: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先锋诗歌创作,后来不再是个文青了,但几十年里断断续续,还是写下了不少自以为是的作品。朋友们老是说,你为什么不把你的诗歌作品结集出版呢?我总是一笑而过。确实,内心里幷没有去做这件事的冲动。我喜欢做什么事都顺其自然。这次出了这个集子,因为手里正好有前些年整理了的旧作和近年创作的两部长诗,大抵可以成本书了,便如你所说的自然而然地做了这本诗集。

铁舞:随手翻了一下,一首诗跳入我的眼帘:【车间生活·砂轮飞】

一种体验
瞬间永恒
裸身的闪亮
映照高潮的喷射

摩挲碧玉之色
有点硌手
有点魅邪
谁也不知600秒杀轰然

正面如洞
电闸落下
青春的手册
烂漫胴体所有的运动

在你的这本诗集中《反回忆录》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许我本人是一个劳动者出身,对写劳动的诗特别有亲近感。现在说谁的诗好,谁的诗坏,没啥意思。我到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诗,以及诗的字里行间,透漏出什么样的文字趣味,以至形成一种特别的格式。你的诗不属于那种对文字作深层处理的一类。不知你如何看自己诗的?

芜弦:其实,车间生活的诗幷不好写,往往会流于一种表面的描述。诗歌的表现与物象存在的关系是一种互为的紧张关系,破除这种关系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体验锲入其中,使之在关系断裂那一刻,诗歌自身呈现它无可替代的张力。这首诗就是我的生命体验过程的结果。当年,我曾遭遇了这样的砂轮高速飞转中的爆裂,生命悬于一线之间,有幸逃过一劫。多少年后,这个场景历历在目。“一种体验/瞬间永恒”,便是诗歌给了我解除与物象紧张关系的张力所在。

铁舞:从你的话里,是否可以推论出有多少动机,就有多少种诗呢?动机是元,是最初。现代人的诗逃避了劳动,都说要回到内心去,这样的说辞看上去很高级,其实是回避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你今天仍然在劳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的劳动。“劳动”作为一个抽象名词,仔细体会一下,我总觉得内蕴着一种你根本绕不过去的宿命,人类的一切都深藏在这个“劳一动”里;劳动是制造着痛的美,它高于其它一切美。并不是说你写劳动的诗比写其他的诗好。你能就你自己的诗作谈谈吗?

芜弦:诗歌创作本身,无非就是你此时此地的某种感受,需要有一种固化的空间存在感而呈现。这样的感受当然是多层次的,甚至分裂成为一种内在的互相对立关系,作为诗歌的创作者,会就诗情本身展示的不同层面而取舍,与写作动机幷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想,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诠释,其实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铁舞:你很把自己当做一个诗人了,我是一个读者。我弄不清楚一个诗人隐身以后,是否还能成为一个读者?即使你是诗人,一天24小时都是诗人,为什么不能对人谈谈自己的作品呢,难道谈谈自己的作品就是“诠释”吗?即使“诠释”,为什么会变成“愚蠢的行为”呢?你若果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诠释,会是怎样的愚蠢呢?

芜弦:当然,读者往往希望作者能对自己的作品有清晰的指引,期待能给出他们需要的路径。可是作为诗人,当这些诗作出现在你面前时,我就已经隐身了。
对于我的诗歌作品,我只能这样说,这些都是一个诗人对于这座城市的生命窥视和体验的记录,这样的记录往往具有它自身的审美意义和所需要的坦率。

铁舞:这难道不是诠释吗?只是我觉得太简单了一点。我们很希望知道你在某一首诗里你是怎样窥视和体验的,读者喜欢听故事,对不起,这一回我不是一个好的欣赏者,也不是一个诗评家,我相信每一首诗后面都会有一个故事。新诗作者都是自由人,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自由和创造一个个自由的故事。如果说让一个新诗作者谈谈他的具体诗作是愚蠢的话,那么你把诗交给读者,你就躲在一个阴影里看别人读你的诗,并偷着笑,这难道是聪明的吗?我还是希望你能就你的具体诗作谈谈,介绍介绍你的写作经验,比如某一首诗是怎样产生的,你的文字趣味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用那样的句式?个种滋味与人分享,有何不可?

芜弦:你的这些问题,让我想到一个著名比喻,鸡蛋好吃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知道是哪只母鸡下的。当然,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同的,也许因为这个不同,需要贡献一下自己的经验吧。
我少年时开始接触的文学作品,就是古典文学,同学给的一本胡云翼选注《宋词选》(中华书局60年代初版本),再就是明清小说《天保图》。后来,虽然进入现代新诗的写作中,但传统汉语的叙事与表述形式早已烙刻在我的语言意识之中。对于古文的浸润,使我的写作不知不觉地游走于文白之间,包括新诗的句式表述,词句简约,文字与诗意形成诗歌阅读需要的自在空间———这在古代诗画的表现中,人们常说的韵味或者说气息。一首诗的创作完成,倘若没有诗歌本身所透出的韵味、气息,那么这首诗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铁舞:你不说这些,我们就少了一条进入你的诗的路径。说真的,我读你的自由诗,总觉得味儿跟别人不一样,常常联想到你抽烟,你的诗里好像也有“烟”味儿,现在知道了这“烟”味儿是文白相间发出来的。

芜弦:哈,谢谢你如此细腻的感觉,这恐怕就是你要寻找的格式和味道了。

铁舞:有点儿意思。还有,多少年前评论家周介人在世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还是多写一些《地铁建设者》这类劳动的诗。当时我听了好像没有转过弯来似的,有些茫然,他指着我写的另一类诗,如题为《光芒》《写作》等等,我认为比较高端的诗,在他看来许多人都会写,而《地铁建设者》这样的诗有你自己的特点。他是从评论家角度看问题的。今天想来不无道理。我经常跑建设工地,而我最初的工作就是城市养路,我非常同情我们的马路工兄弟。好像好多人不屑于写劳动的诗。这种诗很难写。写不好。你说得很好,提供了一条经验。把自己的生命体验锲入其中。陆家嘴成立白领诗社,征集有白领特色的诗歌,很难,白领写来的诗跟不是白领写的内容差不多。人们对自己的劳动已经麻木了。这也是人的一种生存状况。

芜弦:对于所处社会阶层的一种生存角色置认,其实也是人们对于自我生命体验的一种认同方式。这样的认同,对于一般人而言,也就是解决日常生活困惑时的一条出路,对诗人而言,获得这样的出路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生命体验中所出现的疼痛感和表现能指的力量。体力劳动者的表现欲望与非体力劳动者呈现的欲望诉求,在生命激情表达的本质上,显然具有完全的一致性,但形式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也就是诗歌创作过程中各自的底色所在。
为什么白领诗歌的创作有“白领”能指的标识,却反而缺少白领诗歌的所指呢?也许在一些年轻的白领诗人意识里,写诗可能更多的是与自我生命经验的情绪相关,而不是和生存角色所置认的疼痛感的能指相关联,如办公室状态与每天朝九晚五对于个体生命的刺激与消磨,职场受挫与晋升无望的生命钝化,青春的野心与欲望在人际交往中的失落,等等。

铁舞:我AIA公司也做了三年,算得是在白领生活圈里体验过了一阵,白领诗社的一位朋友,他是在街道工作的,有一次他给我看了一首诗,写上班时白领女士的高跟鞋怎么在一层一层阶梯上急匆匆地笃笃敲响,想以此表现竞争的激烈,我说,你这个表达是不到位的。我说我在AIA公司看到的白领都是乘电梯上下的,早晨上班要做面照,电梯口排长队是有的。一个写诗的朋友,在AIA公司做了20多年,成了行业中MDRT达人,但写不出诗了。

芜弦:我不知道其他诗人是怎么回事,但我很清楚自己,诗歌的表现形式已成为我对这个世界表达自我的诸多艺术形式之一,说句大白话,就是和吃饭需要碗筷,睡觉需要床一样,具有一定的生命依赖性。 你的朋友虽然之前也写诗,而且能够写诗,但诗的存在也许幷没有深入骨髓,只是他当时的一种抒发自我形式而已。因此,当生命的处境有所置换的可能,并且已经完成了这种可能时,作为叙述和表现自我的诗歌也已经死去了。这样的经验很正常,因为他已经回归到了日常的生活之中。其实,白领诗社的那位朋友的表达幷没有问题,关键是他不是从诗的审视与生命体验中去表现诗美,仅仅只是一种以诗的名义进行叙事的表达而已。

铁舞:说说除了诗歌之外,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成为你表达自我的方式?那些艺术形式和诗歌的关系是什么?把你从事多种艺术劳动的体会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芜弦:人对身处的世界的自我情感表达,诗并不是唯一的艺术表现方式,还有其他各种艺术形式可以表现。作为诗歌创作者,我想首先可以先把诗写好,或者说写的像诗这么一回事吧。其实,当你有了诗意的审美意识,即便做其他的艺术表现也会透出具有你自我的诗美气息。

铁舞:我认为追求诗意可以作为一种信仰,你认为呢?

芜弦:我同意。

铁舞 :要是人人都因诗意而信仰就好了。

芜弦:这不可能。

铁舞:继续说说你的追求吧!

芜弦:我喜欢中国书法篆刻和绘画,还有古诗词等艺术表现形式。相比较现代新诗,这些都是属于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似乎与现代的白话新诗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然而作为一个以汉字作为自我写作表达载体的中国人,其实都逃不脱自己所处的民族文化语境,这些存在的文化形态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你的思考和情绪的出现,比如当你欣赏到一幅精美的中国画,无论山水还是花鸟,也无论其艺术表现形式是工笔还是写意,你内心总会涌现一种诗意之美的感叹或抒发,如果你有能力有表达欲望,你就会把这样的诗美感受通过语言文字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诗有时也是视觉艺术的再创作。

铁舞:诗当然有视觉艺术的再创造了。我一直喜欢流沙河说的那个公式:“画+说=诗”。

芜弦:既然是画,就有布局。比如金石篆刻艺术的创作,长期对于印面“分朱布白”的把握和印文表现的节奏控制,显然对诗歌写作中的整体结构与句式内在节奏的呈现有帮助,会使你的诗歌语言更内敛更集中于传达。
其实,作为一个诗人来说,应该尽可能地掌握一二项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有益,有互相触发的作用。

铁舞:能否说说你那个长篇《廿四节气》的布局吗?

芜弦:《廿四节气》作为一部长诗,从把握创作的过程来说,应当是要有相应的结构布局,但我并没有着力多想,因为廿四节气的文字命名形式,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线性循环结构,所以在大的结构布局上,先人所留下的这个结构被我借用了。这是一个“偷懒”的方法。
然而,如何将廿四节气的纵向线性关系与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形成的横向块面紧密结合,构成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形式表现的审视性的诗意叙事,这还是需要深入思考和作对应的布局。比如,四季的生命状态各有不同,但骨子里存有的文化基因生发和本能欲望的冲突,都会以不同的外化形式呈现,日常生活出现的意象,便是它们之间的勾连和叙事者。这些纷繁的诗歌意象,如“裙子”“车”“门”“窗”“烟”“酒”“山”等等,在诗歌场域的不同空间里闪耀,距离交错所形成的空白,跳跃,构成了长诗中每个阶段的内在节奏推进。这也是我写作的习惯手法。
长诗《廿四节气》的写作,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尝试和实验,这样的实验创作,其实带有更多的个体化特征。

铁舞:关于这本诗集,你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芜弦:其实,我并不太愿意对已经生成的对象存在多说些什么饶舌的话———任何一篇文字或一本由诸多编什组合的诗集,一旦呈现给了读者,它的好或不坏及诗美价值的实现等等,通通与作者或所謂诗人的自我认定无关了。你现在问我,有关这本诗集还有什么话要说,我想告诉你的是:“无话可说。”
我的这样干脆的回答,显然会让你很失望,读者中也有些人会因此而失望,但大多数人也许会认同我的观点,因为作为诗人这个角色身份要说的和表达的,都在本诗集里不同阶段和不同场景的诗歌表现中里痛快地畅说了,还能有多余的废话么?
当然,作为一位诗歌艺术的创作者来说,我与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欣赏和传诵。但因为与传统的纸质书出版方式不同,本诗集是网络电子出版物,它所面对的受众与读者是呈开放形式出现的,甚至更多是随机形式的点击阅读,更具有一种与个体生命体验相融或相斥的隐秘性。也许,这就是本诗集存在的可能性之一。其次,本诗集的生成,虽然是公开出版的电子书,却还是以传统纸质书生成思路进行编辑和设计的,因此也印有少量的纸质实体诗集。一本诗集的设计很重要,也是属于完成诗歌艺术创作的一个部分,对于自己提出的封面装帧设计思路并在诗集出版中得到落实,还是感到满意的。在这里要谢谢您,谢谢上海作协下的华语文学网和本诗集编务小兰,以及其他这么些年来,关心和支持我诗歌创作的朋友们。

芜弦作品

车间生活(选二)

砂轮飞

一种体验
瞬间永恒
裸身的闪亮
映照高潮的喷射

摩挲碧玉之色
有点硌手
有点魅邪
谁也不知600秒杀轰然

正面如洞
电闸落下
青春的手册
烂漫胴体所有的运动

坠未堕

那钢丝绳狠狠跃起
那滑车轻轻溜下
斜轨咯噔
寒光飒飒午后的昏睡

十指如钩
身浮如叶
坠未堕,低眸
池中玻璃刃立

停格印象
双层手套迸裂
医务室,草叶集
我歌唱我放电的肉体

恋爱的生活史·图像(选一)

之三

花开的声音
早已有人形容过了
我只是摹写
摹写你那时的容光
你的花儿就这么自然
在那里伸展开放

路上的风景
总是不断晃悠
不断跃动的红裤
火苗般燃烧我的视线
你的花儿就这么欣喜
在我的掌心风雨般开了

每一次的等待
总是记录着破碎
破碎早已不是悲伤
唇线如此透明
你的花儿就这么传来
我们此生的苍凉
声响透过了我宽敞的雨衣

流氓地理学(选三)

河 流

常常在烟雾中
听到你的漫吟
常常在月光下
朗读你的幽光
传说总在流淌的路上

峡谷皱褶展开
水源汩汩而来
一线委婉而去
如靥其起伏
枕你轻轻梦去


常常听你涛声跌宕
常常见你姿影妖娆
平滑的镜面
映照当年多少船桨
你终于奔突一地狼籍

河 湾

曾经冰封多年
曾经沉睡黯然
那个时刻
你突然就来了
岸线伸展
汀渚开始了隐隐

水面盈盈无波
恍似野渡
苍茫也罢
聚焦也罢
等候那艘小艇划过
也许就是你的宿命

柳轻如烟
马蹄踏踏
风很轻很柔
河水起了一阵波澜
水落石出
河湾,我们永远的记忆

沼 泽

一种时代的命名
总是在瞬间流行
泥泞的状态
累积很久 很久
仿佛腐烂的沼气
也许被谁点燃了
也许还在原始的极点
历史就是这么改写的
青山遥遥归来
绿草浅浅漂浮
沉睡依旧
暴雨倾泻
那一刻,谁的梦里花开
沉溺的幸福
封闭了所有的感官
历史就是这么记录的

风景很美
微风开始了吹奏
我们归去的童谣
文献或丛林
滞重还是轻盈
裸露的情欲
如兽出没泥水
沉没,是你我唯一的结局

灯光下的河流

寂静更逼近寂静
歌声在喑哑下涌动
街道的窗户为谁打开
我抚摸着灯下的皮肤

河流在手上被拦截
命名吧哪里才是河湾
夜风轻轻划过感觉
花的味道恍如宇航员飘浮

我总是沉默于你的喋喋不休
皮肤是爱情的河流吗
你的鞋跟敲打我一生的行囊
夜鸟惊醒了一个梦境

2005/6/21 16:45 

夜的浅水湾

轻浪浅拍堤岸
静寂的夜
忽然绽放
欲拒还迎的脸
山道上那盏灯
就是此生永远的梦想吗

我凝望黑暗中无语
无数苦苦的期待
浪涛终于声声叹息--
南无阿弥陀佛
有谁还知道萧红吗

2006/10/3 21:45 香港 

那夜,小野莉莎

是天籁,也是风情
是桑巴,也是爵士
灯海深处飘来
钉入骸骨的慵懒
哦,还有你的媚

夜的酒吧,午后咖啡
时间或是地点
只是你我的某次背景
绵软磁性的声线
摧毁所有伤感或高潮

谁都有一种聪明
谁都有一份徘徊
是绝望的记忆
还是那早已忘却的击中
那夜,小野莉莎的红裙
那夜,逸出骨子的绰约招手

2011.11.27 草 

般若波罗蜜多偈·无相

细密如丝,风散了涟漪
彼岸无尽此岸如何
读书的镜子。幻相
碧色归处如诵. 无生无绝

临处蹄声,破了万重空寂
倚花如梦深时颠倒
渡还是未渡。无鱼
山之故事觉醒。观止若语

云影自在,金刚杵立水间
未必袈裟缁衣缥缈
观处染影处。断念
一潭胜却三千。静慧自然

风滑过肌肤的凉爽
犹如昨亱花开澹然

倘若黄昏的慵懒
也是一种莫名诗意
那么盛夏笼蒸后的清凉
已是秋水铺张如你

2013/7 


评论

无限接近之可能
一一读《芜弦诗稿》
陆启亮

《芜弦诗稿》创作的时间跨度约三十余年。记录了诗人从青春年华到知天命时段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诗人便应循着新诗变革之潮投身诗歌创作。之后虽境遇多变,但其"诗耕"不辍,他是这个诗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及至当下,虽发疏目花,仍时有佳作喷涌。
读完《诗稿》曾想以“解读”为选题,写读后笔记,后完可笑而罢。似芜弦这类内在意识空间頗为“繁茂”的诗作,以另一套文字语系来翻译解读,其结果恐怕不是“无限接近之可能”,而是走远了。
“无限接近之可能”,其实是芜弦对诗歌创作过程的一种很有意味的诠释。诗歌的表现和表达,只是内在意识方向性的应对和最终的近似。诗感受成为诗文字后,完成的就是诗性状态的一种特殊接近,而成为诗。
芜弦的诗,更多是取形而下的“象”,来呈现和达成形而上的“意”。由于文字系统与意识流变实际状况的不对等,(意识流变的频幅和跨度都远大于强于文字表述的范畴,文字是一种滞后的,不全覆盖的概念复述)所以文字只能跟着意念、意识作尽可能的“奔跑”。诗人的手段便是选择他能找到的“象”,来接近修整和提升这“意”。对读者而言,只能循着诗人所提供的有限文字概念,来调动自己的“有识”,无限接近诗意。芜弦是深谙此道的,所以才会设立副标题,也算是一种“善心”的照顾了。
我们的物象世界是共同的,而各自涉及到的领域,差异性却很大,对于物象的感知和返照,其差异性则更大。这也使“个体体验”,为可贵的独特性。文字创作的“个体”风貌,就是用个体的语境激发阅读的共同感知。芜弦诗作整体而言,是在可能达成诗本意的返照和传递,在表现一种近乎纯客观的再现表达,把“意”密集在象中,以让阅读能领略“是这样的”。他知道感受再精巧、灵动和诗意,也只能通过“诗象” “无限接近”达成或大或小,或简或繁的“圆滿”。因为文字语言的本质,终究是一堆整合过的“概念”之“符”。诗创作就是一次跨越系统的翻译而已。其优劣,用叶青先生的话表示,那是诗人的“技术活”了,对阅读而言,同样也有“阅读技朮”的等差。所以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正常事。
芜弦诗有不少取象于“情色”,可以直接理解,诗人就是着意于“情色”,也可从这“情色”之象里细细品味出诗人,在传递着另一层人性和欲望的意味。其实这也是芜弦诗风的一种特性。
《二十四节气》诗人并非纯写这节候,而是取其“时序”之意,隐喻其眼中的世相之态。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十二气,每个节和气各为十五天。每十五天又以五天为一候,分为一、二、三候。诗人在这组诗的每首前加注了《礼记·月令》三句,这三句各表每一候的自然物像。诗人之意依然是时序上的进一步细分。同时也是对世相之态的一种暗示,使二十四节气喻示的“讯息"”更完整。这组诗的标题,其实也可用二十四小时,或二十四根排列有序的梅花桩,或直接用1、2、3、4数字表示,而诗人所以取象于二十四节气,我以为更可能是一种诗性文化的选择,以应对个体“体验”的文字复述。
文字语言的困境,是先天的局限,它们可以组合成众多连贯的概念,却依然难以极尽意识中的全部“精微”之感之妙。更何况还要将它装入相对完整的体式框架内。因此,诗人们都努力“造象” “取象”以无限接近这些“精微群”,以达成尽可能的近似吻合。读芜弦的诗,可以感受到,他所欲呈现的便是这众多复杂的“精微”感悟,而非只停在生活的表象上。所以读芜弦诗,需要调动“感觉”,来对应和接近他的“诗本意”。如果以另一套非诗性的语辞,来“解读”这些边缘模糊性较强的诗,可能会很“悲哀”,最终只能保持各种状态的“沉默”。
孙琴安的“代序”,言诗人很在意“二十四节气”这组诗。从成书的排序,作为开卷之作来看,诗人真的是“很在意”其份量的。“反回忆录”一辑,其实就是回忆录,只是诗人的情怀在编辑之际,对那些已成回忆的“货”,依然有一种情感和思绪上的“纠结” “冲突” 和“隐痛”。是种欲说还休,欲舍不能的状况。“语文” “图像”两辑,诗人依然多取“情色”之象在创作。场景叙述,感官描摹,都是诗人很“自我”的体验,没有突现的故事,却几乎都是“在场”的状态。老式工厂里的“过往”,诗人又是用纯情而客观的“情色”笔调来记录的。


诗的质地和格式系列

城市这个“葵花园”
———和宗月对谈
铁 舞

铁舞:能否推荐两首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诗给我,最好具有上海味道的。

宗月:要我推荐诗集《每一层颜色里生活着一群人》里最具上海味的诗,确实有些困难的,因为我的诗歌一般不具有地域特征。但我的诗歌里确实有关于城市生活和感受的作品。至于这些作品有没有代表性,我想我说了不算。

铁舞:你说“我的诗歌一般不具有地域特征”,听上去好像对“地域特征”很有点排斥的意思。你别误解,我并不是要把你的诗归到“地域特征”里去,也不是要你有意去写有地域特征的诗。只是最近一段时期我对“诗的质地和格式”这个话题有点兴趣,想通过读朋友们的诗,来消解心头的疑惑。很对不起,我没能正儿八经来评你的诗,选取一个很小的角度,和你聊聊。

宗月:呵呵,你客气了。一个诗人应该对他所处的时代保持足够的敏感。在城市诸多纷繁的变量中,时间是最真实而又最容易让人迷失的。我个人觉得乡村的时间变量对应的是“慢”,因此凸现地域性才更有必要,这时候,诗对时代和时间的无视才是可能的。
我说“我的诗歌一般不具有地域特征”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城市在不断地变化中,我始终还有陌生感,因而我不能轻易叙述它;二是诗歌不同于其它体裁,我在写作中有时确实有意淡化“地域”标签。你的“诗的质地和格式”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是很新的,正需要向你讨教。我选了2首,你看一下吧,不知道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向日葵
被一代人悬空构筑成新的花园。向日葵
缘于飞翔的惯性
它们簇拥无数镀金的梦。向日葵
或念念有词,或缄默不语,它们群居
又互为路人。向日葵
它们每一个,抱着不同的黄昏
在生活的洪流中辨认自己。向日葵
它们每一个,背起草木灰一样的天空
对旧土保持天生的怀念。向日葵
2013.12.18 

眼皮跳啊跳
月亮被高高的楼盘挡住去路
高楼又被广告牌覆盖
一个妹妹晃着细腰,在广告牌前来回走
她的两只大耳环,银白银白的

这几年我在城市
一直靠眼睛生活,口舌基本退化
长长的街道,一层比一层耀眼的光亮
争着前来,剥开我的一天

它们还来到我的梦中
照着我签下一页页账单
支付快乐
2010.8.27 

铁舞:你能否先说说选这两首的理由。

宗月:理由也许很牵强。而且,有一个“物化”的痕迹在里面。

铁舞:说说看。

宗:城市硬件在不断地建设扩容,生活在其中的人,越来越渺小,越来越急促,越来越陌生;城市的高楼林立,有向日葵的表象特征。

铁舞:这个视角很新鲜,一般人想不到。

宗月:如果从高空看,也许更像积木,或者墓碑。每一栋楼里生活、学习、工作着很多人,他们都有梦想又大多困于现实,他们被一只无形的手安顿在那里,也许经历的、获得的根本没有自己的初衷那样美好,但他们停不下来了,他们生活在惯性里,他们生活在自己背负的硬壳里里了。市场经济催生了中国人的自我觉醒,使得当代人渐渐从久远的过于强大的整体性中摆脱出来,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像向日葵中的每一粒籽一样。

铁舞:向日葵中的每一粒籽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吗?一棵向日葵难道不是一个整体?

宗月:社会进入到了越来越强调个性自由和个体独立的时代,但这些个体还是可以按共同点大致分群的。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有很多个分了群的“整体”组成,我更愿意把城市看做葵花园。

铁舞:把城市看做葵花园,这个意念的确不错,我可能想到的是一种正能量,也可能是一种变态,继续说说选这两首诗的“理由”吧。

宗月:物质的生活,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精神支撑,但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在这个吸引眼球的经济时代,在这个充满诱惑又到处无奈的地方,真的“痛并快乐着”也算不错了,太多的人是痛而没有快乐。经济霸权、物质第一,谁拥有话语权?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每个人的生活,如果被剥开来,有多少是光鲜的?还要说到那一只无形的手,安置我们命运的手,变魔术的手,个人努力还有多少人能获得突破?我想到了“捆绑”这个词。我们的眼睛是“幸福”的,但我们只能看到很近,因为目光被太多的东西阻断。

铁舞:要是我没有判断错误的话,你的诗歌的动机更多地来自理性思考。你的诗,有些句子我读不懂,一时到不了你说的那个意思。有几次,你告诉我你写作的原初想法,我就发现想法和表达有距离。有些人不敢说读不懂别人的诗,生怕说自己水平低,我敢说,不懂就不懂,不懂就问,我就是水平低,你看不起我吗?你写的诗不是写给我看的!

宗月:显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我写得不够到位。其实,我的感觉和你一样,常常遇到读不懂的诗歌。我觉得,原因是多向的。应该包括这些:一是诗歌作品本身比较简洁,不能完整或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二是作者的转化能力、表达能力或驾驭文字的能力不够高;三是每个人对文字和社会文化的理解、感受不尽相同,真正读懂一个作品、读懂一个人有时是困难的;四是语境和心境的相互作用很重要;五是文字本身有呈现也有遮蔽。因此,写好诗是难的,遇到好诗也是难的。我有时读诗,不求甚解。

铁舞:我是干脆不解了,那么“难度”高的诗,可能是大学水平,本科的,或者是研究生的,甚至是出国留学的水平。而我只以中学生水平去看。细读这两首诗,的确是城市的感觉,这种质地,是属于城市的。先说第一首《向日葵》,不听你说理由,我是很难想到“城市的高楼林立,有向日葵的表象特征”这一点的,至于“从高空看,也许更像积木,或者墓碑”,这一点容易理解。“向日葵”是题目,在诗的布局里,占着显眼的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诗像”颗粒,“颗粒”两个字是我的感觉,现代诗在文字处理时大概有这种做法。所以,我读的时候,还是把“向日葵”作为一个自然之物去想的,这和你的思路不一样。但对你来说,肯定你是对的。照我那样想,可能是另一首诗。

宗月:你说得很有意思。“向日葵”作为一个日常意象,在我以往的作品中多次提及。我写过好多首有关向日葵的诗歌,几乎每年要写一首,表面看是常常有了新的感悟,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我自己觉得这个意象很重要,但似乎一直没说清楚,所以又会写下一些文字。

铁舞:我注意到了你在诗集《每一层颜色里生活着一群人》里专门有一组诗《葵花园》,《向日葵》是带头的一首。

宗月:组诗《葵花园》里收入了几首,但不是全部。你提到的“颗粒”两个字,也是我常常要反观的,或者说我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物化为“颗粒”,他们被物质包围,但作为个体,他们的身体需要安置,他们的灵魂需要释放。在城市,只有他们才是生生不息的。
诗人不能缺乏对时代宏观、本质的把握,必须认识到千年一次的社会转型给当代汉语诗歌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巨大机遇;无论这是一种好的市场经济,还是一种差的市场经济,这次转型给当代文学、当代诗歌带来的意义,我觉得,无论怎样高估都不过分的,而其意义至今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铁舞:你把“颗粒”这个词语,拉到你的思维轨道上去。我说的“颗粒”是,单纯从诗的篇章布局看,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颗粒。

宗月:《向日葵》题目平淡无奇,内容上有单刀直入,诗中五句完整的句子,后面都跟着“向日葵”这个词,有连接、反复、语气词等作用,这也是一种尝试。

铁舞:我尝试把你的排列按你的句号,作如下变化,变成了以下这个样子了,你有什么感觉?
被一代人悬空构筑成新的花园。
向日葵缘于飞翔的惯性它们簇拥无数镀金的梦。
向日葵或念念有词,或缄默不语,它们群居又互为路人。
向日葵它们每一个,抱着不同的黄昏在生活的洪流中辨认自己。
向日葵它们每一个,背起草木灰一样的天空对旧土保持天生的怀念。
向日葵

宗月:让每一行句子完整,这也是常见的分行方式。谢谢!这一首诗按你的方式分行,有些别出心裁的。这样做,给人的感觉是很通畅,阅读无阻碍,当然是好的。“向日葵”一词放在了句首,有些地方省去了标点,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问题是如果在发表时过程中因为栏数的编排限制,一些长句子“被分行”,可能会影响作者希望保持的语感和节奏,与其这样,不如自己先排列好,不会有被“肢解的惨状了”。这只是我读诗时偶尔遇到的情况。但总的来说,诗歌分行是有讲究的,有技术意义,有时能影响一首诗的阅读。我想这也是你以此为例传递给我的信息。

铁舞:我是看到你的诗中有“。”,所以还原成日常话语,看看是怎么样的,并不是说这种还原是好的。如果说你原来的排列是精美的,那么我的粗暴的拆解就不够好。正如你说的“诗歌分行是有讲究的”。我的还原使你的诗歌有点难堪了,那末尾的“向日葵”怎么看都像一个小蝌蚪的尾巴,而你原先的排列,决无这种感觉,而是“三字式”的停顿和强调。至于你说的,为避免被“肢解的惨状”出现才“不如自己先排列好”,这种权宜之计不该是一个好的理由。如果我的表达需要像郭小川《团不洼的秋天》里那样的长句,我还是需要那样的长句的。至于编辑怎么做,那是编辑的事。

宗月:在一首诗中,作者怎么出句,一般都与这首诗歌本身的需要有关联。你在这方面比我要讲究很多。

铁舞:“向日葵”作为一个日常意象,说你自己觉得这个意象很重要,而且一直试图想说清楚,又没说清楚;这个写作现象很有意思。一般来说,一首诗对它自身来说是完整的,无须其它诗来补充。但对诗人来说,就不是了,一首诗是他某一瞬间的感受,是局部的,在另一瞬间又有另外的感受,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碎片化”的表达呢?

宗月:是啊,很多诗是不完整的,只是碎片。甚至可以这样说,很多诗人一生在写一首诗。如果把“向日葵”作为一个自然之物去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我选这个意象来反复叙述,也是因为它有向上、接受阳光的本性需求在里面。这一点,与我们人有相通的地方。人到城市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受难,而是想生活得更好。前几年上海世博会不是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吗?社会发展和人的观念有直接的联系,城市化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正是这个大背景,我从“被一代人悬空构筑成新的花园”这一句开始。

铁舞:这么说,你是转弯抹角地在批判我们的城市了?有这个意思的话,“被一代人悬空构筑成新的花园”,这一句诗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词组呢?我弱智的猜测是“悬空”吧?这使我想到上海青年评论家张定浩说的“半空”。很多人都掉在“半空”。
宗月:在上海这个地方,没有物质会清苦,没有精神会颓废。我们每个人生活得好不好,是相对的,与心境有关。不可否认城市物质条件的优越性,但这是相对于落后的农村而言的,这种“落差”只是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现状,但不是整个世界的普遍状况。正是这种“落差”,才构成“悬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种种不利因素,也将不断地显现出来。

铁舞:这个“悬空”的含义是什么?

宗月:我觉得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过渡,所以产生“悬空”的感觉。当然,从另一种语境来说,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二百多年的发展史,我们的发展之“快”是举世瞩目的。这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容易迷失于琐碎的时代。
在我们这个变的加速度越来越大的时代,写诗更需要耐心和坚忍。诗人应当更直接地面对自己,诚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生活。

铁舞:说说你的第二首诗吧,这一首好像比第一首更具体化了一点。

宗月:卢桢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从诗学的范畴来说,意象、文化、空间是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物质力量的汇集,都市的各个意象都凝聚着属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地域关怀以及文化意涵”,我是赞同的。它与“向日葵”这个意象的产生和运用,有相通之处。联系这二首诗,我们身处消费时代,将人“物化”,我认为是契合当下城市人生活的状态的,人追求物质,人自身又沦落为社会庞大机器中的零部件。
这样的写作是我的一些尝试。在思考这个题材和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总觉得一些城市抒写停留在都市外在或者局部描述的层面,经验式、符号化的弱点使这些文本缺乏深度,难以展示“城与人”无限的丰富性与悖论性。

铁舞:什么是“经验式”“符号化”?

宗月:诗歌需要表现性的艺术符号,但是光有这样的语言还不行,孤零零的一个词毫无意义,说明不了什么,只有进入到一个结构和系统中,才能意味无穷,发挥神奇的效用。这种结构和系统,大概就是语境。一个词一旦进入到作者构建的语境,就失去了它自身的独立意义,它所表达的含义由具体的语境决定。

铁舞:哈那又有谁在说“孤零零的一个词是有意义的”呢?即使像北岛的《生活》,只有一个字:“网”,也算不得孤零零的。

宗月:不管谁说的,意思在里面了。与其说在作品中用词准确,不如说作者构建的语境准确,引导词语生发出具体的意义、专指的意义。

铁舞:很抱歉,没能认真消化你的诗,却和你饶舌了半天,主要想听你说。还有一个原因是:相比写诗,我更喜欢思维这个迷宫,你是有思想的,写诗又这么用功,所以多提了一点问题。今天先在这里打住吧!

宗月:谢谢您的耐心和智慧。说了半天,我觉得自己根本没说到什么,也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对于诗歌写作,我还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本次对谈对我有很多启发,帮我理顺了一些想法,将给我的写作实践带来益处,再次感谢!

宗月作品

晨 曲

风吹到这里就停了
落下的尘土,是风的灰烬

那个灰头土脸的人还在路上
从最初的白,到最后的黑
他触摸到的灰色,不会比一朵云更多

整座山林,被鸟鸣叫醒
积灰很深的心,被一场雨洗过

这是最好的时光,也是最坏的时光
一个人在尘世的动静
不会比一滴雨更大
2012.1.4 

沿 途

或许与窗外的冷有关
或许我们本来就希望火车更快些
我们相向坐在窗口
稻田,炊烟,晨雾,隧道,霓虹
一些小站行将搬迁
一群赶路人构成的世界正在流动和延续
很多物事转眼成了旧址。沿途
遇见水塘,我们开口说话
遇见秃山,我们沉默
某棵橘树最高的枝头上,一只
火红的橘子,不曾熄灭
带着草木的痴迷,金属的光泽
它把整个秋天的旅程照亮
世间所有的果囊--
总有几瓣,带着大地的酸涩
2012.12.7 

剃 度

吐尽叶子是受戒
满身葱茏也是受戒
不是凤凰不再来光顾
不是一心向往着佛的路途

每一天都是春日
每一天,都可以将自己重新装扮一次
只有几只鸟不停地叽叽啾啾
像含混的诵经者

那么多的夜晚,万物归静
从身体里掏出的那些碎片,不会
比一场大而酣畅的梦更迷人
也不会比灵魂深处的指认,更持久

就让月光直接照进我的心
就让风雪没有遮挡地打在我的头顶
如果水滴从脸上淌下
那是哽咽的霜花,带着我的体温
2013.4.3 

一棵树的盛宴

我说虬枝泊满蝴蝶
翠绿的鸟鸣和雨水在山坡上布下盛宴
我说云飘过时,想起你
风吹时,想起你
你攒水火,移土石
心有旌旗
我说那风声呜呜
像少女们不为所知的梵唱

你说星星有最动人的远
你说星星,每一颗都有不同的说话声
你说乌云有居无定所之心
你说光陷于虚空,闪电侧身,像落魄的书生

你看夜色,看到体无完肤
你等一个人,等到山穷水尽
2013.10.24 

我和一只蝉的夏天

整个夏天它一直在
喊出内心的火
而我执著地要将一盏灯
移进梦里
我们相互提醒
练习着各自美好的感觉

也许它忍住了上一辈子的沉默
而我因袭了前世的光明

我忽略了树,忽略了风声和雨水
它忽略了白天与黑夜
多可爱的夏天,一眨眼
就被我们忽略了
2009.7.6 

对 面

对面高高的楼群里 每夜
我望见你们 空窗子 像一排排纽扣
紧紧裹住 我解不开漫长的静寂

那么多的空窗子 是谁演奏的只只萧孔
我已习惯了你们 流出更黑的颜色
我们可以达成一种默契

不要突然 点亮一盏灯
暖暖的问候 红嘴唇或者一束
递过来的鲜花 我会感到受之有愧

直直的光 更像一把锋利的刀
从我的软肋取走
热泪 感恩 秘密和爱
2010.3.10 

数鱼鳞

精美的鱼骨架,在石头里仍然
小心翼翼的,游动
现在,我开始还你血肉,渐渐丰满
小尾巴有力地甩一下
我不再化身一棵垂柳,抚摸小情小爱
现在,我为你按上鱼鳞,一片一片
不错不漏,顺着你的欢声
顺着你的小性子
现在,我拆掉鱼缸,不再
俯身为饵。只远远看水中波光鳞鳞
我知道,阳光一直在那儿
你也一直在那儿
我们梳理自己的光阴
我坦诚一生只做了两件事
先是将铁丝弯成钩
现在,我把它拉直,用它绣
碧波千顷
2010.8.16 

落 叶

站在树上遥望的时候很美
很美的你被一阵风吹进水里
我伸出枝条一点一点靠近
发现你已长出鱼鳞

一片一片细密的抵抗
微弱而持久

水里的波纹也很美
只是这水的宽阔储满低音
真实又模糊
它甚至折弯了我的喊声
2008.12.24 

散 步

闲着无事的时候,我习惯
去车站的候车室走走。不经意地
看那些迎面到站的人群中
有没有久违的朋友来访
看是不是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准备远游
看睡着的,坐着的,流动着的人群
鲜活而杂乱。我不是去接站
也不是为了送行,只是顺便看见
每一列车都载着它的疲惫
如果你只身前来,我就顺便做
接你的那个人,交给你春天的地址
如果你孤单离开,就让我
送你一程吧,请带上亲人的目光
有时我会偶然踱入自己体内
送一颗远走的心,或者
找出那个,有些陌生的自己
2013.2.9 

站台上的那个谁

无数露珠,从四面八方赶来
仿佛他们要赶着见彩虹
在祖国前额

这些曾经穿越了黑夜的人
曾经把青春和梦铺成铁轨,满怀欣喜的人
曾经眺望千里后来又收了目光
瞬间不知所措的人
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曾经的我

他们显然不是为了回来
以水的形态赤裸前行,怀揣各自的波光
从遥远的山麓,到近处的平地

我早已经认不出我自己
他们又在替谁活着
匍匐了道路,却不知何去何从
这些越湍急越不真实的身体
2013.10.11 

愧 疚

这路上,一群孩子早于我回家
几个担着蔬菜的农妇,在我之前
赶到了拐角的集市。一场雨
也走在了我的前面。很多汽车
像落叶一样被风吹远。晚霞的光
一下子就来了,它们穿过云层
将道路冲刷干净。一群麻雀
顺着屋脊起伏,它们像是从烟囱里
飞出的黑黑的灰,它们的舌尖,有着
小小的饥饿。路边几个水洼里
呼应着粼粼微光,仿佛一些幽暗的物事
缭绕着时间的光辉和大地的灵气
再次来到我身边。晚霞递过
最后的热情,仿佛要将我身体里的黑夜
点亮。它悄悄拂过河水
带着所有的愧疚,向我告别
2012.3.28 

喝 酒

一个人喝酒才是真正的喝酒
不需要三六九分清座次
不需要二五八巧言令色言不由衷
三千年月光 可唱 可饮

今生去往来世
何必一口饮尽 就让这藏在水中的火
慢慢地穿过肠胃
穿过一生中所有的缝隙
将散在角落里的幽暗 焚烧一遍

不为乐事不想愁事
小小杯口 管它天堂还是地狱的入口
如果你是帝王 就会燃起英雄胆气
如果你是奴仆 早已瘫软如泥
2011.10.30 

而叶子又都是过客
———2009年2月8日登嘉定法华塔

竹篙轻点?渡了八百年
抑或是七孔之箫
一孔一处出口。也渡人
这根通灵的竹子
生长着阳光一样的寂静
我只是一片叶子
遇春而来
探究二月的晨雾
我看见整座城都静了
而叶子又都是过客
几声鸟鸣之间
一叶一蹉跎
2009.2.22  

评论

文之思,其神远
———简评宗月的诗作
费 碟

读宗月的诗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其构思艺术而言,正如《神思》篇中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远在哪里?初读未必有纵向千年,横观万里的感受,甚至有点懵懵懂懂的感觉,再细细读来,就有如文中所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巻舒风云之色”。
例如《我和一只蝉的夏天》,全诗这样写到:“整个夏天它一直在∕喊出内心的火∕而我执著地要将一盏灯∕移进梦里∕我们相互提醒∕练习着各自美好的感觉∥也许它忍住了上一辈子的沉默∕而我因袭了前世的光明∥我忽略了树,忽略了风声和雨水∕它忽略了白天与黑夜∕多可爱的夏天,一眨眼∕就被我们忽略了” 夏天,这个意象在诗里有特殊的寓意,天热了,“蝉”的内心深处也热了,它要喊出内心的期待,从春天忍着到夏天,终于出“火”了,它在整个夏天向世界呼喊着内心的“火”,有谁知道,有谁理解,又有谁能解脱呢?作者这里用“我”是具有禅意的“我”,之所以与“蝉”不一样,你看“而我执著地要将一盏灯∕移进梦里”,这里的灯是什么,灯就是梦;梦是什么,梦就是禅房,寺庙之言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这就是诗。于是我们不难想象,打坐于禅房的“我”需要把梦点亮,需要在蝉喊出火的时候,有一个更深意的忠告,于是“我们相互提醒∕练习着各自美好的感觉”读罢此诗,我们感受到蝉所忍住的是“一辈子的沉默”而“我因袭了前世的光明”任何暴风骤雨,任何白热黑冷,都可以忽略不计,岿然不动,因为前世,祖祖辈辈留存的光明,在“我”身上承袭下来,只要那盏灯亮在梦里,那么,“我”那盏带着祖宗信念的灯就永远亮着,悬挂于东方那大大小小的红灯笼,难道不是“我”的独白吗!
真可谓,一任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即便夏热狂燥,明灯悠然在心。你看,“…多可爱的夏天,一眨眼∕就被我们忽略了” 因为“我”梦里的那盏灯坚定着执著着,你是否感到了珠玉之声和风云之色呢?!
客观地说,宗月的诗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手法前卫,构思灵动,有学院气息而不拘泥音韵节律,表达欧化自由而文辞语气流畅,意象朦胧含蓄,没有一点诗艺常识和不具备一点形象组合并有互为联想意识的读者,有点阅读难度。比如:《晨曲》中的“落下的尘土,是风的灰烬”“他触摸到的灰色,不会比一朵云更多”“积灰很深的心,被一场雨洗过”。这些语意,你能马上看懂吗?什么是晨曲,积灰很深的心,被一场雨洗过,这就是画面所做的回答,是不是每个读者领悟到了其中的内涵?
又比如:《眼皮跳啊跳》“…一个妹妹晃着细腰,在广告牌前来回走∕她的两只大耳环,银白银白的∥这几年我在城市∕一直靠眼睛生活,口舌基本退化∕长长的街道,一层比一层耀眼的光亮∕争着前来,剥开我的一天…”这些素描般的意象,把细腰、广告牌、耳环、城市、口舌、街道等放在读者面前,是需要前后联想,跳跃思考,贯通起来才能领会到作者的用意和体会到意境中的诗情。语言好懂吗?好懂。意象理解吗?未必,至少要想一想,感悟一下,才能感受到诗人的画外诗韵。
宗月的作品里通常是有声音的,也是有颜色的,这些都与人有关,与生活有关。宗月的作品善从日常事物中抽离,或者说从繁杂的无意义中取出意义,因而常有精妙句子,就“每一层颜色里生活着一群人”这一句,把它作为书名,可能正是因为这一句顶很多句。
怎样的诗算是好诗?这方面的论述不少,而宗月的诗又让我重新想起了二点,一,诗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二,诗是让人思考联想的还是给人精神享受的。显然,宗月的诗给我的感觉,二则都有点,他的诗既一目了然,语言流畅,没有深奥难懂的冷僻词语典故;又不一看就懂,需要静心体会,慢慢感悟其中的内涵和拐弯的意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节奏快速的今天,精神粮食也变得快餐化,而他的诗就是要改变这种匆匆忙忙的快餐化倾向,以茶代酒慢慢品味,清香浓郁慢慢理解,因意象委婉的谜语式表达而不易被大众接受,所以就感觉是小众的,或者说是精英把玩的;但大众如若喜欢阅读也是可以细心感悟到,因为整体不晦涩,没有故弄玄虚,却又思存高原,构想绮丽,即神远1气闲,这在当下诗坛,依然是值得学习的。


旧体诗写作交流

什么是“文化唯心主义”?
黄福海

当政府官员们穿着西装来到孔庙参加祭奠仪式,当亿万网民懒于扫墓而热衷于网上点香,你就会发现“文化”这种东西已逐渐变得只留存于人的心中,而不再表现为实际行动。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旧体诗词的写作在夹缝中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如今像死水微澜一般重新受到一些人的追捧,其中也不乏身居高位的官员,或荣退的离休干部,他们在青壮年时期是实干家,老年也想在文化领域一展身手。但是“文化”真的不是什么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文化是一个社会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积淀的精华,一个文化人需要为此付出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劳动,才能跻身其间。旧体诗词的写作也应该是一样。“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也许根本就不打算保留什么旧文化,他们是打算从他们开始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文化。但是一百年来,旧文化好象死而不僵,时常来打扰人们,这么看来旧文化还有一点继承的必要。于是,每当气候暖和、环境适宜的时候,就会有人出来呼吁“打倒新文化,恢复旧文化”。这种现象,古今中外都不算鲜见。可是与古代和外国不同的是,在提倡恢复中国旧文化的那些人心里,似乎并不真的想全面恢复旧文化,而只是想恢复其“精神”而已。事实上,条件也不允许我们全面恢复旧文化。一百年来,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彻底忘记了古人是如何从事文化活动的。另外,思想界也向来流行一种“变通”(美其名曰“辩证”)的思路,全国人民几乎根深蒂固地相信:形式主义是害人的东西。如果有揽车可以直接到达南天门,很少有人愿意徒步上山的。换句话说,只要达到目的,采取什么手段是无所谓的。在文化方面,即使提倡恢复旧文化的人们,也不愿放弃眼前现代化的生活条件。这样来看,出现上面所说的穿着西装参加祭孔仪式、热衷于网上点香的现象,也不奇怪了。同样,部分写旧体诗词的人,虽然非常渴望得到文化界的认可,但却极不情愿坐下来研读古代的经典诗词,遵守一点古代的诗词常识。具体而言,一是不讲究平仄,二是不用平水韵。因为在他们看来,文化在于精神,而不在于细节。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落实到文化上,我称之为“文化唯心主义”。实际上,“文化”就是由一系列细节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化”。我不知道如何用唢呐演绎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古典韵味;我不知道如何用电子琴表现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的古典特色。离开具体的器物,如何谈文化?我无法想象如何用越剧的唱腔表演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也无法想象《天鹅湖》中的天鹅卸下腰间的羽毛,还如何表演“四小天鹅舞”。同样,旧体诗词的精神与平仄等音韵格律是一个整体,不能说我只要追求旧体诗词的精神,而不讲究诗词的形式,抛弃诗词这种古代文学形式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平仄等音韵格律。韩国之所以还保留着中国端午节的风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仅凭着存留在心中的精神就能被人相信的,文化的存留,有赖于每一个具体可感的细节和行动。

下面是我近月内所作的几首旧体诗作,今简单分析如下。

八十六夜有感

登楼怀古独悾悾,秋思无边咏大江。
率尔驱驰依北斗,惘然追忆到西窗。
画牢总见屯邬壁,迭架难堪胡越腔。
飂叔如今豢豚犬,虫声唧唧雨声哤。
2014.9.9 

《八月十六夜有感》一诗作于2014年9月9日,即毛泽东逝世纪念日,同时又是中秋节的后一日,据说是月亮最圆的一天。毛是中国革命家的突出代表,但这一天跟往年一样,媒体并没特别纪念他。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但这一天雾霾严重,不见月亮。这是构成这首诗的两个特异点和兴趣点。这首诗采用三江韵,属于险韵,选择这个险韵的目的在于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龙沐勋先生指出,填词首重选韵,其实写诗也一样。“大江”暗引毛诗“百万雄师过大江”,“北斗”指马列思想,“西窗”指西方思潮,马列当时属于西方思潮之一。“屯邬壁”指各自为阵,“胡越腔”指前后矛盾。“飂叔”指飂叔安,神话人物,善养龙。

次韵酬李公元夕诗

东君又枉过衡门,闭塞非因车马喧。
腹俭高文场外望,酒阑明月雾中论。
衰年敬谢追槐梦,胜处时惊打虎痕。
岁序轮回终有漏,阳春兀坐叹元元。
2015.3.7 

《次韵酬李公元夕诗》一诗是应友人李公赐诗,因唱和之。时值元宵,又因雾霾而不见月亮。和诗难写,不仅难在一般要韵尾相同,而且难在要主题承接原诗,同时又要自抒心迹,拘泥一端都是和诗之病。“衡门”两字首先表明作者身份,与世无争。“东君”代指春天,“车马喧”借用陶诗。“高文”指高头讲章。“槐梦”指时下奢谈的各种梦,“打虎”亦是应景之论。“有漏”是佛家语,有漏就有轮回。“元元”指百姓。

酒中八仙歌

甲午年冬风景异,烟笼江城去无计。
骚人自古最风流,相约重聚红鸡楼。
当年复旦卿云飞,江湖萃集在相辉。
于今半席逾知命,青丝白发俱轻肥。
抽象画主属德民,窾坎镗鞳笔有神。
焉知庠序首结社,一时朝野尽诗人。
星星之火传至此,曦园诗脉三十春。
忆昔筑亭两舍间,沙龙彻夜人如山。
画展稍同巴黎岸,颇延知己兼红颜。
因缘相会本陌路,溯源总在长安杜。
今夜轰饮累百酲,酒酣无忌各纵横。
浩公敧卧吟棕榈,卓老梦见黄梅雨。
刘生醉里诵冬阳,檐下独斟坐月梁。
夜阑无绪犹相酌,共叹诗界长寂寞。
水弟随兴击碗箸,立时口占新绝句。
古城钟声长已矣,雏凤新声方崛起。
或问缘何多狼狈,亮起答以隆中对。
诗有本性莫随波,雄心未尝一日废。
禅说诗理不著字,铿然一叶湖心坠。
东街西坊悄无言,朦胧如见月当轩。
2014.12.6 

与前两首七律不同,《酒中八仙歌》是一首七言古诗,诗题戏仿杜诗题。这是接到参加复旦诗社聚会的邀请之后,预想诗人盛会而作。全诗40行,用14个韵,有两句一韵,也有四句、六句一韵的,但开首两行一韵,末尾两行一韵,这是唐代古风的一个特点。其间述今、忆旧,互相穿插,描写与议论交替,有不可分析之妙,只能请读者诸君自己去体悟了。
2015.3.28 

★★  ★★  ★★  ★★

七律·九六圣诞有感
费 碟

圣诞之际,想到九七香港回归,感概万千,草成一律。叙与刘总雅正。

醉酒举烛问九七,
甜酸苦辣作何题?
可惜光绪法难治,
无奈逸仙运未及。
国弱家贫犬戏虎,
兵强民富马成狮。
中华儿女多奇志,
发奋不息学润之。

七律·咏仙人球
郊外偶见一翁静观仙人球,凝神品味,不觉低吟成歌。

窗沿挺绿对天灵,
露宿风餐四季青。
城内繁华和过问?
乡间宁静可修行!
临霜不惧玉犹翠,
浇水悄然花叙情。
莫道相逢属巧遇,
人生万里启明星。

一言难尽话心境?点破天机欲乃空
———谈谈这二首律诗的感受
费碟

首先说明的是,我写律诗,不用五声法,用的是国家推行的普通话音韵,平仄押韵均为现代标准汉语拼音。
其二,写这二首诗,我的心情都是有点不平静的,也是有感而发的。
《七律·九六圣诞有感》时间上已经说明是1996年的圣诞,这首诗本来是圣诞到了,写个贺卡给一位市政公路行业的总会计师,以表达节日祝贺的心意,由于喝了点酒,醉意朦胧,突然想到就要1997年了,香港就要回归了,祖国在振兴中,顿然心潮起伏,屈辱、艰辛、磨难、自豪的一幕幕历史画卷,浮现脑海,于是用诗的形式记下了当时的心情。
《七律·咏仙人球》写于1998年秋冬时节,我当时从事沪杭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三大材供应,也算上海公路管理建设的一员,之前参与过沪宁高速公路建设,经常由市区去松江郊区,往返在各施工工地间,了解工地的建设用材状况。在一次去郊区的临时办公借住地的途中,偶然见到一老翁在观赏仙人球,一时间勾起联想,感慨人生,想到陆游的“原知死去万事空”,,但还是要有那种“看空不做空”精神,于是写了这首律诗。
其三,手法上基本都是铺陈纪实中抒发联想感叹,抒情立意,表达心迹和观点。当中两联不仅平仄要合乎律诗粘对的基本要求,而且要求联律工整、词性合拍、意境合理,布局构想既要有逻辑,又要有想象、比喻、夸张等艺术元素。就拿第一首来说,首联实写“醉酒举烛问九七,甜酸苦辣作何题?”颔联记史“可惜光绪法难治,无奈逸仙运未及。”,腹联推理“国弱家贫犬戏虎,兵强民富马成狮。”尾联概论“中华儿女多奇志,发奋不息学润之。”,诗,作为文学作品,是要让形象说话的,情到真切处,振臂直呼也是可以的,但切忌直白说教。
其四,我对整体要求是这样的,旧体诗词创作,语言上尽可能通俗易懂,立意上尽可能别出心裁,手法上尽可能长袖善舞,音律上尽可能中规中矩,用典上尽可能懂与不懂都能够理解。旧体诗,表面看形式要求比较严格,但实质上还是立意构造为上,这与自由诗是没有区别的。新意创意好,音律略有破格也非不可,所谓135不论,246分明,可能就是在创作实践中给诗词作者的一个活动空间,事实上,很多写旧体诗词的人把平仄要求看做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其它诗词要素似乎可以忽略。恰恰是这个错误认识,使得许多诗词作者,忽视了立意和构思,就除了一个平仄外,其它就无法恭维了。
以上是我的体会和想法,我自知差距很大,只是在写作中尽量严格要求,就上述二首律诗,还是作了修改。
2015-4-10 

★★  ★★  ★★  ★★

秋雨
裘新民

九秋来处怕凝眸,摇落万般凉未收。
红叶满阶风欲扫,败荷听雨曲难留。
此身映水无由惜,旧日悬鹑复可求。
淅沥声连何事急,不知今夜有谁愁。

第一首诗,如题所示,写的是秋雨。小时候,常常听人吟的句子,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因此对秋日的印象,往往局限于此。虽也读过如“便引诗情到碧霄”一般的豪迈诗,然在写秋时,似不怎么中用。
诗中所写,其实是对秋的感慨。九秋在此是指秋已深了,古人有“九秋霜月五更风”的句子,而怕凝眸,是因为如李清照所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万般已经摇落了,凉气还没有收去,描写的是这样的情境。台阶上是落叶,塘水中是枯荷,是对景致的描摹。第二联出句中的“满”字,作动词用(堆满),或能说得通。
映水和悬鹑,一个取的是南朝徐陵《鸳鸯赋》中“山鸡映水那自得”的意境,一个用的是《荀子?大略》中“子夏家贫,衣若悬鹑”的形象,以自喻。不一定贴切,但也相肖。“无由惜”与“复可求”,只是一种心态。
末一联,由淅淅沥沥的雨声,连想到了雨声的急,又反问为什么急。其实是对人生与时间的思考。在人生与时间的思考面前,人往往是无助的。最后,再以一问作结。而愁者,是作者,还是谁,这里作了个设问的语气。
秋行·其三
秋行·其三

对雨闲中事,心思自可怜。
茶边留倦影,窗外复残天。
有意敲壶尽,何缘扣角前。
繁忙今欲歇,休道惜流年。

这是一组诗中的一首。原诗为“秋行·癸巳秋共师友游平江路、大观园、朱家角有感,用老杜《喜达行在所三首》韵”。这一首是写在朱家角饮茶的,比较明白易懂。
那日去朱家角,记得有潘颂德老师、俏然老师、风铃老师、费碟老师等,天上有了细雨,便去茶室小坐。“闲中事”,先是自我的一种认识,本来那一次出去,是玩,应该属于赋“闲”一类。“自可怜”中的“可怜”,是怜惜、怜爱的意思。“倦影”的倦,指那日到朱家角已经下午,一天游览下来人有了疲态;而“残天”的残,自然是指下午时间,天色已经灰暗。第三联“有意敲壶尽,何缘扣角前。”是用了两个典的,“敲壶”,语出《世说新语笺疏》,“扣角”,语出《淮南子》,是指的自己,半含玩笑。“繁忙今欲歇,休道惜流年。”也是对一种心情的描写,前面已经说了,此一次是去玩,是偷闲,其实也是一种歇,之外呢,从自己年龄上讲,也已经接近退休了,因此也有另外一层意思的歇,而“欲”字也就有了着落。最后一句,其实“惜”与不“惜”,不在言。或许“歇”,也是一种“惜”。

附文:谈《格律》
那日铁舞先生发来短信,内容是问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怎么不押韵,他把整首诗都发来,我读了一遍,确实如此。当时正在外面,随手回复说,是古风吧。他接着又问什么,我接着又回答,如此者再三,便觉得其中或有蹊跷,或者是一个坑。思量之后,问旁边几位,他们都是弄格律的高手,连连说,是压韵的呀,是十三元啊。听这么一说,我真如在梦中下坠,被一下子惊醒。之前一直视十三元如畏途,总想办法绕开它。现在想来,人的肤浅及至自以为是,是那么的容易。
回家翻“三百首”,《登乐游原》确实是收在五言绝句中。至于宋人的诗中,也是有如此用韵的,如陆游的一首,“数家茅屋自成村,地碓声中昼掩门。寒日欲沉苍雾合,人间随处有桃源。”他的集子中,此类例子不少,七绝还有感事四首、太息四首,七律如枕上偶成等,都有如此现象。
宋词用韵比较宽,《词林正韵〉中,一东二东可以通用。可是十三元是一分为二的,一半(如门、魂、村)只可与十一真十二文通用,一半(如)只可与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似乎说明,宋代时候十三元字的读音已经有区别了。
至于今天写旧体诗,我以为还应该考虑到现在人的阅读习惯,不宜或尽量避免将门、魂、村与元、翻、萱作同一个韵使用。这个问题,铁舞先生那日也问到。铁舞先生的短信,似乎在提醒人。这种提醒,太有意思了。

★★  ★★  ★★  ★★

写诗动机与存在的问题
楼如岳的诗

今寄上两首旧诗。这两首都是爱情诗,写于一九八六年秋天,是我《天都情怀》组诗的其中两首。
1986年,到了而立之年,我的工作事业与爱情都遭遇重大挫折。当时,我作出一个决定,就是创作一个由五十首旧体诗组成的《天都情怀》专辑,以达到自我排遣的目的。那时,我的身体状况很不好,所以感叹“岁月蹉跎无建树,灯火摇曳又阑珊”。当时,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初稿。
《天都情怀》组诗完成后,我偶尔在延安东路新华书看到一本周振甫《诗词例话》,买回来后,仔细阅读,觉得自己旧诗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大:一是摘句,二是彼此矛盾,三是错误。2011年,我整理我的旧诗稿时,觉得当年真是勇气可嘉,一口气居然能写出五十首诗;同时,又觉得摘句、彼此矛盾、错误和不符诗词格律亦无关紧要,最致命的是缺乏“古诗味道”。这个“古诗味道”,是指国语或儒释道的文化底蕴。那个时代,包括今日,中国什麽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国学儒教课程。我也不例外,都是没有受过良好的国语教育,以致这些旧诗成之“不伦不类”。
也许,无知无畏,我才有了一百多首旧体诗。这些旧诗都是自己的生活体验,为自己而写,为自己感动而写。诗,通过一种独特的韵律和音调,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缓和了自己紧张的神经。与此相关联,诗的双关性、比喻性和象征性,能引起联想,从而诱导出精神疗法中不可缺少、涓涓而流般的沟通。
可惜,自读完《诗词例话》,我就不敢再写诗,一搁笔二十多年过去了,自今也没有勇气再动诗笔。不再写诗的另一个原因,晋代文学家陆机《文赋》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我反对应酬之作,因为应酬之作都是不真实的。诗以情为根,人为情而魄,难啊!
《庄子?天下》曰:“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我对自己的旧诗都不甚满意,觉得皆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希望自己以及笔友读者,读旧诗,写旧诗,就像日常生活一样,对人对己都要包涵些。
顺颂! 
楼如岳 
2015年3月28日,上海 

★★  ★★  ★★  ★★

【天都情怀】
登黄山天都峰,扶栏探望,脚下壑深万丈,云如游龙,深不可测。

心动欲还怎敢言,
你扶我持登山颠。
山峰劈地剌天外,
碧汉疑云起瀚烟。

天都对岸一挥手,
莲花侧畔已擦肩。
竞相崛起至绝壁,
芳草寸心是瞬间。

阿楼,写于1986年秋 

【情别黄山】
徐霞客: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吟《天都情怀》,阿楼无诗

深沟大壑著夕岚,
处处雄奇无归嫌。
曲径迤东千百里,
翠墨留香五十篇。

翔云停霭四方面,
蕴真赏惬一瞬间。
万般感慨皆已过,
流风伫芳是昨天。

阿楼,写于1986年秋 

甲午九月廿日开化喜食青丝螺有感
梓雨

山花开处一弯桥①,
新月彩虹两相高②;
芹柳当梳凌波魅,
青丝出尘魂魄销③。
恰似红妆初相识,
犹如香闻尽喧嚣④;
此香杳缈闻不及,
娉婷已在路遥迢。

注: ①开化县城有花山。
②芹溪有桥名天香。
③青丝螺出自开化芹溪,乃浙江名菜,这里喻香螺美人。
④新尝青丝螺时发出的声音,隐喻众人惊艳时的嘻笑喧哗。

甲午九月廿二日汉典红木公司作书感怀

谢家女萝妙十八,
殷勤为我持砚匣;
盈袖香添龙吟水,
娇音轻读颂风雅。
健笔铺就蛇行路,
素纸洇成墨雨花;
余为夙兴一挥就,
不惊鬼神惊女娲。

创作手记
都忘了有多久没写诗了,尤其是所谓的格律诗。有一段日子醉心于将传统经典的东西朦胧在现代诗的创作里,不管像不像,倒是还很有些感觉的。可闲来检视,却又觉得不忍卒读,遂感叹自己命里实在是淬炼不了诗人这块料。
我这两首诗还是去年应邀在衢州进行书法表演时的即兴之作。记得那天抵达开化当晚,主人设宴款待上海同道,当地两位企业家的女眷亦就座作陪,酒酣耳热之时一盘爆炒丝螺热辣上桌。主人殷勤推荐年前央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特别介绍的这道开化名菜,引得我等狂喜不已,争着啧啧尝新,颇觉鲜美,忽忽盘中狼籍,还似欲罢不能。不知怎么,我情不自禁就发了回诗兴,将座中女子比作清泠出尘的青螺美人。一众友人无不戏谑抚掌,当即铺纸砚墨,作书相赠,尽兴乃散。
纯粹考究的律诗,多有用典,多重锤炼,而我的所谓格律诗,则仅有表面的格律形式,实质是在平仄、对仗和对偶上多有缺憾的打油,往往是兴之所至,点化景物,情之所寄,吟成一笺,过瘾了事。再也懒得推敲,懒得修改。
说来也怪,事后凡经我一再更动的诗句,格律似无可指摘,然往往就会一改初衷,丢失了本来的冲动和味道。经常觉得真是还不如原来的字句贴切而有嚼劲儿。然不作微调又觉不妥,真是两难。
其实无论格律诗还是现代诗创作,原本就是个血脉贲涌,张扬个性的东西,每当意象万千、兴致盎然之际,哪能容得下文火慢炖的煎熬。说到底还是训诂不够,学养不深,功力不逮。要是真能轻车熟路,顺手拈来,哪里还有这么多废话!好在中国的格律诗里有"古风"这一体裁,也别管合适与否,我毫不迟疑地就将我的打油归为了这样一种形式,嘿!还很在理是不?

★★  ★★  ★★  ★★

写旧体格律诗的好处
铁舞

先看我写的两首小诗:
秋日所见
剩叶残枝向白云,几分惨淡入闲心。、
悟思夏绿今何在,竹子犹存节骨青。
1998-11于泰日 

四月初春见藜丛花开
四月藜丛布蛮枝,暖春未见绿游丝。
黄花三两开金色,生有青茎好写诗。
2015-4-2于天馨花园 

写旧体格律诗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讨论,尽管一开始的讨论常常是关于平平仄仄的调弄;但在有好的诗意前提下,调弄平仄还是有好处的,似有天意般,有时候调弄一下平仄就是比不调弄要好一点,逢难得巧,你会发觉没经调弄的诗总是太过随意。
当然,《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话是对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规矩格调竟是末事,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前提是要有奇句;若无奇句,破格就是没有本事的表现。
我习旧体诗是偶然的,就像我写新诗也是偶然的一样,想知道旧体、新体各有什么好处。以回答朱光潜所问的,西方的有多少可以吸收,古代的有多少可以继承?想体验一下,在什么时候采用旧体,什么时候用白话自由体,从而使自己能像写毛笔字那样,大小由之,来去自由。
不知道像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那样的新诗用旧体形式写出来会是什么样的。我喜欢戴望舒的自由:“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当然,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翻成白话,自会觉得失去特有的韵味,不错,但是有些翻译过来的白话唐诗,还是比自己写的自由诗体新诗要好。这个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
我读古诗不多,读古代文献更少,我至今常读的还是《小孩背古诗》和教科书里的诗。我喜欢那些有意趣画面的诗。如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那样的诗。我发现从诗经开始,一些最令我喜欢的诗都是生活化的。受之影响,在生活里我会努力去发现一些有意趣的画面,或操旧体,或写新诗,以开发自己的心思,可谓之“诗意的栖居”。至于事物∕词语之间那些说不出的微妙勾连,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是一种结构,这结构在该语言中不能说的,只能呈现,中国诗歌的象说在维特根斯坦那里也找到了哲学依据。看来诗哲学史存在的。在我写的新诗中也有重视象的呈现的短章:

邻家的院子里 盛开
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
两只白蝴蝶飘呀飞呀
一个老奶奶坐在花坛边上
翻看一本有乐谱的《赞美诗》
题为《春天》。这样的诗,小品类的,当归于我的唐诗心情。
至于旧体诗的音韵问题,如何辨析汉字声、韵、调之发音及类别,并推迹其古今流变,这实在是专家们的事,我信其有,因为我们一定还处在流变中。2015-4-5

编后说明

亲爱的朋友:
这是我们《城市诗人》2015年度的夏季版,采用无纸化的电子书的形式向你发行,和去年一样,一是为了节约纸张,以减少二次污染;二是,在越来越多的“土豪金”版冒出的时代,我们以这种极简的面目的出现,也表示一种朴素的无声的抗争。
本次夏季版有两个主题:一是,诗社核心诗人曲铭、芜弦、宗月“三人行”;二是,旧体诗写作的交流,这是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
践行“为弱者号喊”,是我们的使命。希望有更多的弱者加入我们的队伍,也希望有更多的强者支持我们。
弱者做强者的事,靠的不是名,不是地位,更不是金钱,靠的是信念,靠的是不屈不饶的意志。


上海城市诗人社工作室 
二0一五年夏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5-8-7 20:29:23 序号:7332
^_^!
回复内容:
  城市诗人2015年夏季版,一个让诗歌更加诗意烂漫的诗歌版!!无论从选题还是内容,倍显诗人们独特的个性和对诗歌本体的真挚的热爱和追求,不管是诗歌还是对话还是评论,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感染力,抵达让我们共同进入的状态……
表情: 作者:甑墨颁 时间 2015-11-2 16:35:21 序号:7397
^_^!
回复内容:
  大制作啊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