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储有明:祭月、拜月和赏月 ____中秋佳节话月饼文化 回复: 0 浏览: 1796
^_^!
表情: 作者:储有明 时间 2016-9-12 21:30:26 序号:7537
 
  祭月、拜月和赏月

____中秋佳节话月饼文化

储有明/文

我国传统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二十四个节气;每季六气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农历8月15日恰好处在孟秋、仲秋和季秋的中间,故称之为“中秋”。史料记载:我国从周代起,每逢中秋之夕都要举行祭月活动;这起源于远古时人类对月亮的崇拜。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对自然界天体现象的倏忽万变,先民们难以穷其奥赜,只能驰骋想象的飞翼,把困惑迷惘和憧憬向往,编织成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

月亮中有莹洁玲珑的玉兔在长年捣药;

月亮中有汉朝西河人吴刚在坎坎伐桂。桂树砍了又合,吴刚只能手挥玉斧不停地砍;

在所有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中,嫦娥奔月是流传最广也最脍炙人口的……

古人认为月神的神力范围,一为吉祥如意,二为长生不老。嫦娥作为月神是掌管造药的,这有利于人间的安宁与和平。《史记*天官书》记载:“月行中道,安宁和平。” 古人祭月,实际上是在祈求安宁与和平。

这种祭月的习俗流传到了民间,逐渐发展成为拜月习俗,如元曲中的《拜月亭>;通过对月神的顶礼膜拜,乞福乞寿,祈求家庭和谐,夫妻团聚。

至于中秋赏月,最早的记载始于晋代谢尚。《世说新语>中描述了他镇守牛渚时,在一个风清月朗的中秋之夕,与属下微服乘舟,泛江赏月,彰显了魏晋文人“放浪形骸之外”的风度与气慨。

无论“祭月”还是“拜月”,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天象的蒙昧;而“赏月”则反映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迤逦到了唐代,中秋赏月更为风行。由于农历8月15日的月亮又圆又明,寓团圆之意,民间逐渐形成了以合家团聚赏月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活动;如唐人殷文圭的诗句: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而史料上关于月饼的最早记载,则始于宋代,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梁录》。北宋文豪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恐怕是吟咏月饼文化最早的诗句了。

月饼的起源可能更早一些,唐代典籍中记载了一则唐高祖李渊在中秋之夕与群臣一起分食“圆饼”的故事:正当李渊与群臣欢宴赏月之际,吐蕃商人进献了一枚硕大的“圆饼”,饼面上镂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李渊兴高采烈地指着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朗声笑道: “应将圆饼邀蟾蜍(明月)”,随即把圆饼分赐群臣共食之,同庆欢乐。这一记载中的圆饼,饼面上饰有花纹和图案,很有可能就是今天广式月饼的雏形。

以月饼作为中秋节的礼品互相馈赠,最早见于明人的著作,如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但据说这一风习还可以上溯至元代。元末,高邮人张士诚领导农民起义,就曾利用中秋节民间互相馈赠月饼的风俗,在饼底夹带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片,以此来传递起义的信息。

中秋节的起源和形成,先后经历了祭月、拜月和赏月的嬗变,而月饼也逐渐地由祭祀供品嬗变为节庆食品。每年中秋之夕,人们一边品尝月饼,一边“举头望明月’,在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寄托着自己的无限情思……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