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储有明:博览汲古斋 建芬育新人——倒大夫妻囧婚记 回复: 0 浏览: 3457
^_^!
表情: 作者:储有明 时间 2016-10-11 15:08:59 序号:7559
 
  博览汲古斋 建芬育新人

____倒大夫妻囧婚记


储有明/文

关于婚姻,中国有一句流传千年的俗谚: “女大三,抱金砖。”这句俗谚,流传到了新世纪,具体地说是到了上海老城厢三牌楼路,就被“阿拉上海人”众口铄金地增加了个后辍,变成: “女大三,抱金砖; 女大六,抱双金。”因为在众多“阿拉上海人”的眼中, 汲古斋斋主杨育新、陈建芬这一对模范夫妻,年龄之差恰好是“女大六”;更何况他们夫妻俩共同创业,同甘共苦,把一家古玩企业办得红红火火,日进斗金,在收藏界享有“北有荣宝斋,南有汲古斋”的隆誉;这,岂不应了“女大六,抱双金”的箴言?

掐指算来, 杨育新、陈建芬这一对年龄相差6岁的“倒大夫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结缡以来,风风雨雨,已然走过了三十五个春秋。回首当年, 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到步入婚姻殿堂,都与共和国记忆中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关。

当年缘系黑土地 而今情定黄浦滩

1968年,刚满15岁的杨育新稚气未脱,就兴高采烈地穿上了一身绿军装,追随胞兄奔向广阔的天地,到黑龙江军垦农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偌大农场,几千名知青,就数杨育新的年龄最幼,因此他比其他知青更加迫切地需要得到来自父母兄姐的爱;这时,一位同样来自上海的女知青陈建芬走进了他的生活。

陈建芬,1967届高中毕业,时年芳龄21岁;对杨育新这位同样来自上海、比自己年幼6岁的小弟弟,她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都关爱备至,照顾有加。艰苦的环境,相同的命运,共同的追求,使两颗寂寞的心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十年间,一天比一天走得更近;最后,终于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然而,来自上海的农场知青,都并不看好这对“女大六”的情侣,普遍认为他们俩人之间存在着年龄之囧。还有不少人,从俩人当年在黑龙江军垦农场的身份和地位来推测,杨育新是军垦农场远近闻名的“小霸王”,一言不合就拔出拳头,以“丛林原则”来解决纠纷;而陈建芬颇有几分淑女范,是人见人爱的大美人;俩人之间存在着身份和地位之囧。当年一些与陈建芬情同手足的上海“姐妹淘”们,甚至斩钉截铁地断言: “侬假使搭伊结婚,勿会得白头到老格!”这使得两人恋爱和婚姻的进程,一下子仿佛像陷入了囧途!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主观臆断的预言,往往会在事实面前栽跟头。风言风语反而淬炼了坚贞的爱情,使他们两人走得更近。

光阴荏苒,终于等来了“四凶”翦除,河晏海清,广大知青旋歌返城的日子。在黑土地上萌发的爱情种子,被家乡的黄浦江水浇灌得更加茁壮,两人又一次经受住了来自双方家庭的重重阻力,最终于1982年3月23日修成正果,共结连理,领到了结婚证书。

命运注定他们从此要用一生的追求,来缔造两人共同的幸福!

倒大协会秘书长 夫唱妇随乐融融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然而, 杨育新、陈建芬夫妇却与普通的家庭不一样。

当年在黑龙江军垦农场,少不更事的杨育新为排遣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孤寂与落寞,一度以打架斗殴声震遐迩;是陈建芬倾注的无尽之爱,才抚慰了一个背井离乡少年的狂野之心。从此,浪子回头金不换!深谙杨育新这段“不堪回首话当年”的“黑兄黑妹们”,以“建芬育新人”这5个高度概括、充满潜台词的语言,再现了当年在黑土地上演绎的“姐规劝弟,弟依恋姐”的缠绵情境,道破了个中的奥赜;仿佛中国版的《流浪者<拉兹之歌>》。

到了“知青返城潮”之后,杨育新在故乡上海如鱼得水,凭藉其不同凡响的才干,当上了上海市公用事业局液化气公司的工会干事,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的工作干劲,他的聪明才智,他的热心和热情,他的仗义执言,使他赢得了广泛的人脉。职工自发组织成立的集邮协会、书法协会、钓鱼协会、足球协会、旅游协会、录像协会、职工技协……纷纷聘请他担任秘书长;他乐此不疲,几乎成为秘书长的“专业户”。整个液化气公司近千名职工中,女方年龄大于男方的“倒大夫妻”少说也有六七对,有人戏谑地说:如果成立“倒大协会”的话,连秘书长都是现成的!

与当年在黑龙江军垦农场,杨育新处处事事依赖陈建芬规劝迥异其趣的是,今天在液化气公司,陈建芬事事处处都追随着杨育新。有一段时间,杨育新痴迷集邮,常常整理邮票到子夜;陈建芬红袖添茶,陪同观赏。杨育新爱好足球,陈建芬陪他双双冒着大雨,在虹口足球场观看“中青杯”上海二队迎战意大利青年队的鏖战……渐渐地,杨育新的爱好,爱屋及乌地成为陈建芬的爱好,夫唱妇随,其乐融融!

市民博览汲古斋 高雅艺术接地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杨育新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当他请时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艺术大师唐云题写“汲古斋”斋名匾额时,这位有着“海派书画第一人”美誉的艺坛耆宿,语重心长地对杨育新说:“一定要把汲古斋办成老百姓和书画家都能来的艺术殿堂。”

坐落在上海老城厢三牌楼路上的“汲古斋”,从地理位置看就是上海滩最接地气的场所。上海设县建城700多年来,老城厢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记录下了岁月风尘、人事代谢的沧桑嬗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历史的第一页,就是从老城厢掀开的。旅居海外的“阿拉上海人”,倘若要带着海外出生的“香蕉人”返乡寻根时,第一站必然会来到老城厢。

从“汲古斋”开业伊始,杨育新就发愿:要让高雅艺术接地气,让名家书画“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年元宵佳节,上海老城厢总是张灯结彩,倾城而狂;除了闹花灯外,不少市民都是奔着“汲古斋”的“书画名家写春联”而来的。自2001年第一届以来,到今春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历年间,先后有戴敦邦、王康乐、高式熊、洪丕谟、刘小晴、林仲兴、颜梅华、张桂铭、陈家泠、钱行健、杨正新、王宏喜、蔡国声、袁淡如、杨秋宝、曹文仲、潘宝珠、陆康等驰誉海内外的书画家莅临“汲古斋”,当场挥毫泼墨,为市民书写春联。

年复一年,“元宵佳节汲古斋,书画名家写春联”已经成为上海市民文化活动中的一个艺术符号,成为驰誉上海收藏界的艺术品牌。越来越多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开始认同杨育新“还书画于民”的经营理念;他们纷纷放下架子、降低身段,把元宵当天的书画定价权交给杨育新,几乎是平时润格的几分之一。从而在普通市民和书画艺术家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使高雅艺术接地气。

每年元宵佳节,也是杨育新、陈建芬夫妇最忙的一天。特别是一些已届耄耋之年的书画艺术家,如98岁高寿的袁淡如,年逾九秩的高式熊、曹文仲,望九年华的戴敦邦、颜梅华等艺坛耆宿,从迎来送往到笔墨侍候,忙里忙外,丝毫不能疏忽。杨育新尽情施展了他纵横捭阖、指挥全局的将才;而陈建芬则充分显露了她有礼有序、滴水不漏的“阿庆嫂”本色。真可谓:夫唱妇随,相得益彰,配合默契,游刃有余;如果要评选上海收藏界的模范夫妻, 杨育新、陈建芬一定众望所归,当之无愧。

2016年6月18日,是杨育新、陈建芬夫妇偏怜独女的大婚之日。当天在婚宴庆典现场——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宴席厅,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嘉宾云集,盛况空前。杨育新一身国标礼服,器宇轩昂;陈建芬——这位当年黑龙江军垦农场的大美人,穿上国礼旗袍,雍容华贵,风韵犹存。当新婚夫妇邀请岳父岳母和外公外婆相偕登上主席台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大家从心坎深处衷心祝福三对伉俪鸾凤和鸣,百年好合!

杨育新、陈建芬这对伉俪,从47年前相恋,缘系黑土地;到35年前结缡,情定上海滩;经历了“倒大夫妻”“女大六”的年龄之囧和男女双方的身份之囧——杨育新是黑龙江军垦农场打架斗殴的小捣蛋,陈建芬是农场遐迩闻名的大美人,男知青心目中的女神。尽管他俩的相恋相爱和结缡,一度不被周围的人,包括双方的父母所看好,但他们用幸福生活的事实昭告世人:要了解什么是恩爱的夫妻?什么是幸福的家庭?请到上海老城厢三牌楼路来,在“汲古斋”不仅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领悟到中国传统道德的精萃——夫妇相处之道,这是当今社会的正能量,也许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当我向杨育新、陈建芬夫妇请教:什么是正确的夫妇相处之道?杨育新感慨系之地说:恋爱、婚姻、家庭是需要夫妻双方去共同经营的的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国学硕儒钱钟书以游戏人生的诙谐文笔,一不小心成就了一部旷世名著《围城》;把泰西民间关于婚姻的俗谚,演绎为华夏大地绅士名媛尽人皆知的箴言。这使得当今越来越多的热恋男女,面对婚姻的“围城”魔咒,有时会陷入困惑和茫然;对此,杨育新、陈建芬夫妇斩钉截铁地说:进了“围城”,享受“围城”,永不出城!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