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储有明: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与我区半淞园 回复: 0 浏览: 2453
^_^!
表情: 作者:储有明 时间 2017-5-5 23:48:01 序号:7654
 
  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与我区半淞园

撰文/储有明

因为一则有关毛泽东同志早年在沪革命活动的往事,我对八十年前毁于侵华日军“八•一三”战火中的黄浦区半淞园,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史料记载,早在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之前的192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上海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民国9年出版的《新闻报》上就记载了5月8日那天,毛泽东同志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长沙新民学会会员送行,曾在上海半淞园江上草堂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嗣后,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那篇“激扬文字”——《送“新民学会”同人赴法勤工俭学》,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天在欢送会上所作的演说辞。直到今天,当我在上海图书馆资料库中捧读这篇气贯长虹的雄文时,仍然能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磅礴气概。这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史实证明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中,有不少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旅法支部的成员,包括蔡和森、向警予这样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直到今天,他们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仍像雕塑一般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是怎样的机缘,才使如许多的仁人志士,千里迢迢地从湘江之滨麇聚到黄浦江畔?又是怎样的机缘,才使他们在偌大上海、众多的园林中选择了半淞园。

也许是因为,吸引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政府为解决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与当时的中国政府联手促成的一项民间交流活动。只要试想一下,当时从上海登舟而去的莘莘学子中,竟有如蔡元培、吴稚晖这样的民国元老充任带队人,就不难窥见当年赴法勤工俭学在社会上影响之巨大了。正是民众的关注,才使报纸会对此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也许,正是半淞园在当时上海的特殊地位,才使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决定选择半淞园举行欢送仪式。

半淞园的原址位于高昌庙路(今高雄路)西段,半淞园路南侧,望达路与陈家港之间,南临黄浦江,东近沪杭甬铁路车站(俗称南车站),交通便利,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味纯园(即张园)的式微和废圮,从客观上也为半淞园的繁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无锡巨商张鸿禄兴建的味纯园于光绪八年三月初三日(公元1885年4月17日)择吉开张。在清季,味纯园内的主要景点安凯第,是反清志士邹容、秋瑾、章炳麟等进行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但到了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上:园址已改建为民宅,无复旧时风光。而半淞园恰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由原沈家花园园主沈志贤与沪上富商姚伯鸿商定,以沈家花园为基础,共同斥资拓建成占地60余亩(约4万多平方米)的营业性私家花园。当年2月动工拓建、次年即建成开放。由于全园水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遂取唐代大诗人杜甫《戏题王宰山水图歌》中的一句诗“剪取吴淞半江水”;依其诗句之意,取园名为“半淞园”。

这是一座中国传统式的古典风格的园林。园内假山高耸,花树繁盛,水景开阔,楼阁连绵;其主建筑“江上草堂”位于园中央。堂内所悬多名人书画,颇觉富丽堂皇。堂对面有一平台可供演戏,故在当时成为民间聚会处。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都必须从上海乘远洋轮启程赴法,选择江上草堂举行欢送会,也是当时的流行时尚和风气使然。

据《新闻报》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半淞园“为游者津津乐道”,在“海上诸名园”中占得鳌头,是和一家“余记公司”的精心策划有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余记公司假座半淞园举办规模盛大的“园游•游艺大会”,一时游人如织,盛况空前,有万人空巷之誉。游艺大会历时一周,天天都有不同的节目给游人带来惊喜。首先,位于园东部的群芳圃,全部改建成玻璃温室,莳育了数千盆从南洋移植而来的奇花异葩,不少品种都是第一次与国人见面。热带珍稀植物如此大规模地出现在北温带的上海,连杭嘉湖、苏锡常地区的众多园艺爱好者也纷纷前来观摩,击节叹赏。外省市来沪游人之多,一时使老城廂内的所有旅馆乃至英法租界的大饭店都人满为患。其次,江上草堂、枕流轩、碧梧轩和藕香榭等亭台楼阁内都挂满了名家书画、珍异古玩供游客观赏,自然吸引了不少书画爱好者和文物收藏爱好者的眼球。再次,名伶戏班轮番上台献演拿手剧目,往往日场演申曲,本地滩簧;夜场则演京剧,所有演出均不需另外买票。复次,火树银花,彩灯夜游;入夜,园内到外悬挂彩灯,更有“八仙过海”等走马灯和灯谜竞猜,当场开奖;再加上燃放熖火,使夜间游客比白天更多。最后,园游会期间还举行国术(武术)比赛和名媛选举;特别是名媛选举,堪称上海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选美活动。由于参赛的名媛来自各大名校,如震旦女子学院、光华大学等,故一时吸引了社会上的不少眼球。一些报社的年轻记者更是使尽混身解数,恨不能妙笔生花,尽情渲染。请看,当时的一位记者对获奖名媛的生动描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通情愫,眼梢眉角,惊鸿一瞥……”

俱往矣,随着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半淞园竟在日军炮火的淫威下,于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物换星移,半淞园这座在上海昔日繁荣繁华中蕴生的珠玑,现在只空留下了一条路名;它仿佛在以无言的矜持来表达历史的沧桑之感。今天,行走在半淞园路上的人们,只能从记忆的想像空间中去寻觅一代名园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并在追逐历史之余,徒留一声叹息!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