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潘友福:仁和猛将桥 回复: 0 浏览: 2078
^_^!
表情: 作者:潘友福 时间 2017-6-19 16:55:36 序号:7679
 
  仁和猛将桥

潘友福/文


仁和猛将桥,是仁和獐山的主要桥梁,坐落在仁和卫生服务中心和千佳服连锁服装卖场(原老农行)旁,是一座连接獐山路,跨越獐山港南北向大桥。现在桥上刻名为“獐山大桥”。
其实,獐山桥应该是靠近杭州风速房屋拆迁有限公司(奉欣路37号处),连接奉欣路东西向的,与黑色供水管道平行的那座桥梁。过去在其南面有座同向的条石平桥叫獐山桥。

就此,在相隔百米之遥的同一地区就出现两座獐山桥,桥梁命名混乱、随意纂改,不仅搞乱了群众视线,有说不清的模糊现象,而且掩埋和破坏了人文历史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为这是乡镇建设不可取的恶习,是应该给以正名的。猛将桥就是猛将桥啊!

猛将桥,历史悠久,人文历史文化深远,是一座可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桥。

猛将桥,据永泰乡观音堂记记载,为獐山庙会抬观音菩萨求雨之便,于1338年,始建毛竹扎架桥,于1357年更名“猛将桥”。

当然,猛将桥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毁坏和修建也在所难免。 因洪水凶险冲毁竹桥,曾多次重建竹桥,直至1893年重建三节石桥。桥长10余米,宽2米多,每节由三块条石板合并而成,可以通马车。解放后,猛将桥被轮船撞毁。于1960年,启用洛山古树大木,重建木桥。后来木桥又被轮船撞倒。于1978年建造铁桥,后因汽车难以通过,于1989年拆建为钢筋水泥长桥。

如此,自1357年至2014上半年,此桥一直叫猛将桥。名声沿袭六百四十七年之多。为了交通需要桥梁加宽增长,现建桥梁于2014年7月建造。桥名改为“獐山大桥”,真叫人们啼笑皆非啊!由于河道拓宽,河岸叠石加固,桥梁加宽增长,现在大桥宽11米,长36米,但桥梁大小与桥的名字没有任何关系,总之,坐落此地的桥梁应为“猛将桥”。

1357年此桥为何改为“猛将桥”,这与奉口古战场有密切关系。元朝末年,史治腐败,财政破产,名族危机严重,人权分为四等,并扬言要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各地汉元斗争,农民起义纷纷兴起。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义军,以红巾包头,以红旗为号,称为红巾军,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举旗起义,起义军共分四部,其中徐寿辉部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陈友谅和明玉珍是他的部下。刘福通部又于1358年攻克汴梁(开封)定都。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时任云南行省右丞的王旦八,是西夏人,他起兵反元,利用权力和荣誉招兵买马,肃正军训,练习武术。率兵千余离位北上,准备投奔徐寿辉部下陈友谅,不料在必经之路的奉口,与元军相遇,其实元兵早在前一天就从武康、仁和、余杭三路汇集奉口计三千余人。那时打仗,双方交战前,先斥令村人离开村庄,头领要相互通报姓名,相互劝降不成后开始战斗。奉口之战,可谓残忍的血肉之战,惨烈不可言,由于王旦八廷内反叛,双方是同样的衣服同样的武器,正逢炎热夏天,王旦八下令脱下军衣,赤膊为号,各自军令,奋战尽责。那真是拼搏!连战三天三夜,可谓没有胜负,因双方基本死光,最后几名伤残也自行了断,唯有王旦八可能骑马脱身,改名换姓,隐居西夏家乡。战场上尸体遍地,东苕溪和官塘河水色映红,官塘河中浮尸密布,其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将军,据说他一人杀敌一千余,赤博尸体,漂浮到獐山竹桥南端。被华墅桥好心乡民捞起安葬。乡民们又在竹桥南端东侧建造一座“猛将庙”,又将竹桥改名“猛将桥”来纪念这位奉口战场的无名猛将。

据网站查实,为了纪念反元将领王旦八,于陕西省延安市建有旦八镇。

关于奉口古战场还有明初著名诗人高启路过奉口时写下了《过奉口战场》的诗篇;
诗云;

路回荒山开、如出古塞门。
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
上有肌鸢声,下有枯蓬根。
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
不知将军谁?此地昔战奔。
我欲问路人,前村尽空村。
登高望废壘,鬼结愁云屯。
当年十万师,复没几能存?
应存独老翁,来此哭子孙。
年来未收兵,强弱事并吞。
功名竟垂成,杀人遍乾坤。
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

可见猛将桥人文历史文化,积存深厚,可修复猛将庙,现原址还闲着,现华墅乡民在东凤村安乐堂处建有猛将庙祭祈,应拆迁修建到原址为好。并建议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历史文化遗世留长。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