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有独钟鱼头煲 文/储有明 生平最怕吃的就是鱼头。然而,这次却为了吃当时名震上海滩的“春申第一煲”——塘桥鱼头煲,大老远地赶到浦东;况且,又是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傍晚。 由于是文艺界朋友组织的一次联谊活动,故一路同行的还有好几位“星”:歌星沈小岑、舞星汪齐凤,还有李家耀——不知该称他“笑星”呢还是“导星”,因为他一身而兼喜剧演员和话剧导演双重身份。至少,他是抱着与我相同的目的——吃鱼头煲而渡江的。套句上海的时髦话:“胃口勿要忒好噢!” 在大学念中文系那阵子,为了给必修课《外国文学史》和选修课《欧美戏剧史》増加一点形象的视觉感知,曾经不止一次地见过舞台上戏装的李家耀;他把法国戏剧家莫利哀笔下的《吝啬鬼》阿巴贡演活了。当了沪上一家报社文艺版的记者后,又不止一次地见过舞台下便装的李家耀,还总忘不了他在舞台上的戏装形象;常常一走神,口没遮拦地称他“阿巴贡”。 与“阿巴贡”同车邻座,一路上听他诙谐幽默的神侃——当然侃的都是“吃”的话题,而且经他绘声绘色地一番渲染,听得一车上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同时也使我味觉器官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得更加频繁。 “胃口勿要忒好噢!落介大格雨,跑介多格路,为来为去为了吃鱼头煲!” 生活中的李家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与舞台上的阿巴贡形象迥异其趣,却同样地使人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够味! 车过越江墜道,一路冒雨前行,欢声笑语不断,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一家装潢豪华的海鲜大酒楼,此时已是灯火通明。 经理早已虚席恭候,欢迎的仪式热情而又隆重;热情能驱散雨夜的凉意,有点烦琐的隆重,却使我的饥肠更加“辘辘”。 入席,紧挨着“阿巴贡”落座,满座满桌都是耀眼的“星”——便装的沈小岑和汪齐凤,似乎比舞台上的形象更楚楚动人。 一个个训练有素的服务小姐,穿着水乡风情的服装,娉娉婷婷地从厨房内鱼贯而出;一盆盆美味可口的珍馔——江瑶柱、大乌参、大龙虾、鲜鲍鱼……端上了桌;而那道用鱼头烹饪的普通菜肴鱼头煲,却“左等右等勿出来”? 一股奇异的香味从敞开式的厨房内散溢而出,“阿巴贡”内行地说:“迪格(这个)就是煲鱼头格香味啊!”我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别说吃了,光嗅那味儿,已不虚此行! 白色的瓦煲被猛火炙烤得焦黄透亮。煲盖掀开,剁成小块的鱼头,拌和着葱、姜、蒜和独门秘诀的调料,在煲内“吱吱”作响,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筷箸齐下,朵颐大快;不一会,满满一瓦煲鱼头已被一扫而空,留下的是满口余香。 归途中,“阿巴贡”又是一路神侃;当然,侃的还是吃,侃得最多的是鱼头煲。车窗外,雨还在潇潇地下着—— “胃口勿要忒好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