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裘新民:君看天地间 草木也多情 回复: 0 浏览: 839
^_^!
表情: 作者:qxm 时间 2021-8-31 11:13:01 序号:8162
 
  君看天地间 草木也多情

裘新民/文


与古时候的人不一样,古人住茅屋,走土路,乘马车,读的书早先叫竹简,沉甸甸的。现在城市里人们住钢筋水泥房子,走沥青马路,坐公交,看掌上书,想起什么事,手机上一点,就都有了。
古时候的人,出门就是大自然,对自然环境的敏感肯定比现在的人强得多,雪月风光,高山流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几乎就是看世界的全部了。古时候的诗人,也常常把很多的感情,投射在自然界的事物中,借助自然界的事物来言情明志。他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知,是现在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比如读屈原的诗,就会发现他笔下的植物,一个个有名有姓,兰啊芷啊,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屈原的《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那么多植物,给写得详详细细。现在在大马路上叫个人来,拿这些植物请辨别,几乎很难辨得完全。大约十多年前,见到什么报纸还是什么媒体说,城市里的人至少要认识6种植物。这样的要求,与古人对植物的认识,不知如何望其项背。不过这也不是可值得烦恼的,毕竟如今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蒸汽机、电脑、艾滋病、智能卡、定位系统,电子货币,恩格尔系数、多米诺骨牌、CD、OA、α粒子、β射线、卡拉OK、B细胞、CEO、C I A、NBA、IOC、FIFA、GMDSS等等等等,知识叠加的速度,也是古人难以想象的。
当然不止这些。比如一个做股票的,就要知道几千个上市公司的名称、营运模式、资产状况、股票编号等。比如一个当官的,就要如《红楼梦》里的那个贾雨村一样知道假不假歌里的那套关系网。更别说有时候媒体说“法网”、“上马”、“人流”,还真要先弄清楚是“法网恢恢”还是“法国网球赛”,是“扶上马”还是“上海马拉松赛”,是“人群如流”还是“人工流产”。
如此,再说现在人,似乎在植物方面认识的种数比古人少,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在城市,虽然城市化了,但现在绿化也不少,比如上海马路旁和居住区里比较多见的梧桐、银杏、柳树、樟树、栾树、合欢、夹竹桃、四季桂、枇杷、冬青,认识一下也是不难的。诚如王羲之感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景象,写出无与伦比的《兰亭序》。倘若对大自然感知得多,必不是什么无益的事。
读前人书,屠格涅夫《猎人笔记》里写树林和草原,“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橡树林,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院子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流沙河《草木篇》写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借助对植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认识的诗人中,有些也常常以植物入诗。试举几例。
一位是龚纯,网名湖北青蛙,他的一首《漫无目不停留的白云》,仅仅四行,就写了很多植物:

去小公园逡巡一圈,发现自己爱梅花桃李
甚于海棠凤梨,爱莼菜,芦荻甚于浮萍,荼蘼。

陆地比水域有更多的平静。那师父蘸水于混凝土地上
大书:“白云都在美好地远去”。

另一位叫李本,笔名桐,[她的一组写二十四节气的诗,几乎每一首都写到植物,比如这首《谷雨》中的两节:

雨后的四月清晨
空气,多麽难得的甜润

阳光
把斑驳的树影
撒在大片大片的草地上
好像朵朵水墨的花儿
移动着 开放

真的花
开在灌木丛中的垂丝海棠
开在欲压盖海棠的那株梨树上
还有
榆叶梅,紫荆
也正忙着赶趟。。。

还有一位叫褚健君,本来就是植物学博士,写了很多以植物为题的旧体诗。这一首《一年蓬(Erigeron annuus)》,读来颇为有趣。这里略去小序。

午后观苍穹,深入花海中。
放眼层林碧,狂野过微风。
杨梅青且小,樱桃方带红。
地上良与莠,争发天性同。
自然正春季,人生难还童。
遥想清秋日,阡陌俱飘蓬。
乘此高兴里,凭虚挽长弓。
浅酌或低吟,一一皆由衷。

一草一木,无限风情。想来,多认识些植物,对写作还是大有裨益的。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