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苍狗间 犹忆秋浦歌 裘新民/文 那一年,路过秋浦河,忽然想起李白的《秋浦歌》。那时,还是文革,以我的年纪,更是读书甚少。只是有一本书,在当时倒是看过的,叫《李白与杜甫》,书里讲到过李白的《秋浦歌》,还特意提到那一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河,在石台与贵池之间。那一次,是搞调查,从宁国出发,一路经过旌德、绩溪、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石台、东至,在东至去贵池的路上,见到了秋浦河。古时候,不少诗人曾在这一带滞留,像萧统、李白、杜牧等,特别是李白,据说五到秋浦,他写的《秋浦歌》,有十七首,脍炙人口,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至今口口相传。 李白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写的是冶炼场景,据《李白与杜甫》一书讲,似乎是最早反映工人还是工业的诗作,具体说法已经忘记了,大概这个意思。想说的是,到了贵池后,去了一家钢厂,真的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所在。这家钢厂叫贵池钢厂,也叫八五钢厂,是专门为生产大炮配套的企业,那一次,还去车间看了看。从那时开始,对钢厂有了印象。只是想不到,以后又跑过许多钢厂,对中华大地上“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场景有了更多见识。 记忆里,对现代工业变化的印象,是通过几次观看,有了印象。比如,金山石化上马以后,去涤纶厂一看,与以前看到的纺织厂相比,光是工人的劳动强度,就不一样,以前挡车工八小时在机器间走动,吃饭不关机,现在就坐着看。又比如,去浦东合资的汽车厂一看,那镀漆的全封闭流水线,与原来那种浸泡工序的油漆槽先比,不仅自动化了,还更环卫了。钢厂也是,在宝钢还没有投产前,去看了武钢的新三轧,也是耳目一新。武钢是苏联援助建设的,而新三轧是后来进口的日本技术。它的热轧线,从坯子进炉,到产品打包,一路流水线过去,全部自动化,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什么人。钢厂生产,竟可以如此,全然改变了对钢铁企业高强度劳动的认识。而先前,看到的钢厂生产过程,真的不可同语。 跑过的钢厂,好像有几十家吧。只是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几乎就没有再跑钢厂了。跑过的大大小小的钢厂,记得有宝钢、鞍钢、武钢、重庆、长城、汉阳、汉轧、舞阳、洛阳、陕西、西宁、贵阳、马鞍山、无锡、江阴、杭州、大连、大冶、鄂城、下陆、原上海冶金局下属的一些钢厂、上海小三线的新光金属厂、以及80年代兴起的苏南一带的小型钢厂等等。 “以钢为纲”,“钢铁元帅挂帅”,是一个时期工业生产的口号与实践,钢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到处都是热火朝天,到处都是快马加鞭,很多火热的工作生产场景,至今记忆尤深。在武钢出差时,曾遇到过首钢的一位总工程师,当时在武钢帮助搞全连铸,每天去生产第一线忙到下班,回到招待所还自己烧饭,精神可嘉。在上钢三厂、上钢八厂,新沪钢厂,多次看到工人们在火红的钢件旁,挥汗如雨地工作。 说浮云苍狗,是变化之快,出乎想象。原来的上钢十厂那地方,如今成了艺术馆,上钢三厂也成为了世博会的一部分。已经没有武钢了,它与宝钢合并,现在叫宝武集团。还有一家叫宜昌八一钢厂的,以前工作的单位里大家几乎都曾买过它的内部股票,现在早已经消失了。苏南一带的小型轧钢厂,在80年代红火一时,是苏南乡镇经济的典型,如今也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了记忆。就是宝钢,也已经重点转移,主要生产基地已经搬迁到湛江。前几天,宝钢文学社说安排一次参观宝钢的活动,我寻思打个招呼,也去看看。 以前,冶金报有个副刊,名字叫“紫烟”。“紫烟”二字,就取自于李白《秋浦歌》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讲的是冶炼。不是他《望庐山瀑布》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里的那个“紫烟”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