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储有明:张顛草法惊多变,墨妙杨风更绝尘 ——浅析南宋陆游的草书艺术 回复: 0 浏览: 736
^_^!
表情: 作者:储有明 时间 2023-2-5 19:05:16 序号:8213
 
  张顛草法惊多变,墨妙杨风更绝尘
——浅析南宋陆游的草书艺术


撰文/储有明


一,陆游——南宋最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

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陆游,不仅以其宛转流丽、创作丰赡的诗歌作品啸傲诗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而且他还是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时人誉其书法“笔意奔放如作诗”。他的书法与同时代的朱熹、范成大、张孝祥齐名,在中国书法史上,特别是宋代书法史上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书法和诗歌一样,是陆游一生爱国主义理想的寄托。陆游晚年在一首《学古》诗中自述:自己“闭门学书人笑翁”;并说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已在“窗底自用十年功”。直到去世前的一年,他还在一首《感事》六言诗中说自己每天都“数行晋帖闲临”。

陆游自述自己“草书学张顛,行书学杨风”;他从唐代张旭和五代杨凝式的法书作品中汲取艺术养分,“张顛草法惊多变,墨妙杨风更绝尘”。他的书法作品不固守一书一体,不囿于一家一派,笔意超妙,格调高旷。他上窥晋唐以来历代前贤的法书精奥,得其神趣;兼蓄诸家笔意之长,融会贯通,变化出入于法度之中,形成自己遒媚劲健、雄伟豪宕、奇态横生的风格。

陆游的书法,无论正书、行书、草书无一不擅,无一不精;尤以草书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前人评陆游的草书,谓有“张旭之风”。明代董其昌评唐张旭草书云:“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而陆游也在诗中评骘自己的草书作品,如“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拏虚空”。与陆游同时代的理学大师朱熹也十分推许陆游的书法艺术,认为:“放翁老笔犹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而清代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也称许道:“放翁于草书,功力几于出神入化”,并认为:“放翁不以书名,而其书实横绝一时。”


二,陆游传世的草书作品《玩芳亭诗稿》

陆游传世的草书作品,多为“自书诗”;往往醉后,兴到所致。“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他以狂放的笔法,记录下自己的吟草;如骤雨旋风,飘扬洒落,精神灿烂出之于绢帛之上。

陆游草书《玩芳亭诗稿》应书写创作于他七十二岁之后。据《陆游年谱》 :陆游六十五岁时致士赋闲乡居。公元1194年,岁次甲寅,陆游已届古稀之年;这年新春元日,他在一首题为《七十》的七言律诗中自述:“七十残年百念枯”,不但收复中原的壮志难酬;即使“文章经国事”,“亦已强弩末”,唯有寄情于农事与闲趣。这一年的四月,他创作了七言律诗《泛舟过吉泽》,坦陈自己业已“洗尽万里功名心”;五月又创作了农事诗《五月得雨稻苗尽立》。过了两年,亦即公元1196年,在他七十二岁那一年的正月六日后,陆游创作了这首七言古诗《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诗云:
北斗以南有吴侯,人物知非第二流。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平生离骚读千遍,屈沱秭归要亲见。归来落笔愈惊人。宋玉景差俱北面。玩芳亭中兰茝芳,朝回解带春昼长。爱君忧国有奇作,坐令壮观还沅湘。老人曩亦同此趣,甚欲闲题玩芳句。无奈生涯今已别,倒壑枯楠忘岁月。

草书《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诗三首》自书诗帖,当书写于诗成之后,不会早于陆游七十二岁之前。

陆游的这帧自书诗帖为狂放肆意之作,奇态横生,造微入妙,草法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以意赋形,形意结合。雄浑与典雅,刚健与浪漫,狂放与茂密,矛盾而统一地绾合在这幅草书作品之中,充分反映了他以书寄情的书法理念和磊落不覊的浪漫主义情怀,诗人气质和书家风范在这幅作品中获得高度统一。

陆游此帖,气势雄伟跌宕,笔法遒劲俊迈;行笔迅疾,飘逸洒脱,浑浩流转,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展卷便觉有一股豪逸之气扑面而来。行笔于流暢之中有停顿,形成鲜明的节奏感,韵律尤为生动;深得钟王和张旭草圣之法。整幅字大开大阖,大疏大密,笔意纵横,气势恢宏,又融和自然。

陆游的《玩芳亭诗稿》草书轴,笔精墨妙,形意结合,光彩飞动;笔法遒劲,雄伟壮阔,生气勃勃;体势奇崛,富于神韵,变化多端而又凝重大气;其势若银河洒地,形成鲜明的节奏感,深沉豁达,情感的宣泄和笔墨的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

陆游此作,秀润挺拔,沉雄浑厚;笔划恣肆豪纵,用笔忽轻忽重,字字飞动,笔致圆润,气势连绵,宛若有神;线条则有粗有细,粗处壮实而凝重,细处劲健而挺拔,如高山之稳实,如流水之潺潺;结构舒暢,信笔写来,无拘无束,似从胸中流溢而出,自由随意。
陆游此帖行草相参,用笔老成,笔体开张;以侧险取势,纵横奇绝,兔起鹘落,随意倾侧,纵擒自如,线条连带之中扭转变化,翻腾跳跃,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有如此襟抱,方有如斯气度。

陆游此帖,借助笔墨将生命之气直抒于绢上,在轻松流暢的挥毫运笔中,不失点划之精微,字里行间透露出其磊落不覊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诗人气质、书家风范。

陆游此帖在行距上,行与行之间互相呼应,左顾右盼,间距疏朗。有时完全打破行距,字与字、笔与笔之间在对应中求变化;通过正斜、曲直、连断、虚实等表现手段给人以千姿百态、变化莫测的观感。此帖运笔迅疾,流转之中有波动,连带之中有断笔,形成急中寓缓、动中寓静的流转美。

陆游此帖,气脉连贯而又字字独立。字的结体较散,分散之中有凝聚,显得空阔疏朗。行笔则流暢纯熟,笔到墨到;起笔往往较轻,产生尖笔的效果,收笔却十分稳实;起笔与收笔之间过渡平稳。笔与笔之间有一种似连非连、若有若无的感觉;笔墨连带之中,其字忽大忽小,忽长忽短,忽枯忽润,富于节奏与韵律的变化。

陆游的书法作品,在当时虽被其在诗坛上的盛名所掩,但陆游对自己作品的书法艺术成就,还是頗为自负的。他曾在诗中不无矜持地自许:“后五百年言自公”,相信过了五百年后,自己的书法作品一定会得到书坛有识之士的公允评价。


三,关于陆游《自书诗稿》中的“夺文”、“异文”和“倒错”

细释陆游的这卷自书诗稿,有几处在书写中出现了“夺文”、“倒错”乃至“异文”等笔误现象。事实上,古代诗文在长期的传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书写者的一时笔误而漏书或多书一字,甚至出现顛倒字序的现象;由此产生了“校勘学”这一专门的研究门类。“校勘学”把古籍传抄过程中漏书字的现象称为“脱文”或“夺文”,多书字的称“衍文”,顛倒字序的则称为“倒错”。

陆游自书诗稿第二行“非知”,在书写中与通行本“知非”出现“倒错”。
陆游所书《玩芳亭诗》等三首,均为七言诗。但自书诗稿第六行“屈秭归要亲见”,仅六言;与通行本相较,书写中于“屈”字后,漏书一“沱”字,是为“夺文”。
陆游自书诗稿第二十二行“(水到)前村涨旧痕”,与通行本“(水到)前村旧涨痕”相较,书写中又出现了“倒错”。

陆游自书诗稿倒数第六行:“(稽)山出云多奇变”与通行本“(稽)山出云极奇变”相较,出现了异文现象。其实,“异文”也是古代诗文在传抄过程中偶或会出现的笔误现象,凡从事古籍校勘的文字工作者都或多或少地会碰到这种舛误。当代学者陈尚君先生曾指出:“李白诗歌多别本异文”,并认为:这种现象是在流传过程中所造成的。陆游传世的诗文集,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这种“异文现象”。

作为南宋最伟大的诗人,陆游不以书名;他的自书诗稿,多为他“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甚至醉后所书。况且陆游在书写《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诗三首》时,已逾古稀之年;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夺文”、“倒错”乃至“异文”等笔误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自书诗稿的书写用绢及收藏印鉴

陆游的自书诗稿《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诗三首》,是书写在南宋双丝绢上的,为绢本横披卷轴。

所谓“双丝绢”,是指其经线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而其纬线则为单丝。这种双丝绢是直到五代两宋年间才出现的;它与之后出现的元绢相比,更为细密洁白,是当时文人雅士从事书画创作时的最佳选择。而在今天,“双丝绢”已成为鉴定书画作品年代是否创作于两宋的有力佐证手段。

此外,陆游自书诗稿《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诗三首》,采用的是横披卷轴形式;而横披这种书画的装裱形式,最早始于北宋的米氏父子。

钤盖在陆游自书诗稿上的历代名人和皇家御览收藏鉴赏印,是鉴定其真伪更为有力的佐证。
首先是朱元璋之子朱棡钤盖的“晋府书画之印”。

其次是“项子京收藏之印”,“项墨林秘笈”和“檇李项氏世家宝玩”(此印也钤盖在《兰亭集序》上)。李白传世真迹《上阳台帖》上钤盖的就是“檇李项氏世家宝玩”这枚鉴藏印鉴,大收藏家张伯驹据此推断《上阳台帖》确系李白真迹无疑。

再次是明代唐寅的鉴藏印鉴:“逃禅仙吏”。
最具说服力的恐怕是卷轴上钤盖的清宫收藏印鉴了:
钤盖在陆游自书诗帖上的“康熙宸翰”和“敕几清晏”,说明此帖曾蒙康熙皇帝御览。
“乾隆宸赏”和“御书房鉴藏宝”则说明此帖也曾是乾隆皇帝御书房的宝玩。


五,关于张大千的考证题跋:

这卷陆游自书诗稿横披卷轴,在流传有绪中经过现代已故书画鉴定大师张大千的鉴定,被确认为南宋诗人陆放翁的草书真迹,弥足珍贵。

时在1950年,张大千应印度美术家协会邀请,由前民国政府驻英使节罗家伦奔走促成,赴新德里举办个人画展,观者踊跃,盛况空前。画展期间,张大千会见了曾于1947年至1949年期间担任民国政府驻印度外交使节罗家伦(字志希)先生。罗在茶叙中出示其所珍藏的不少清宫流散文物;其中这卷陆游自书诗帖被大千居士击节叹赏。张大千于鉴赏后不仅为这件横披卷轴题签,还在卷末援笔题写了鉴定跋语,其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传世珍品乃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据悉:此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等诗稿三首,曾有先贤名仕多款旁跋,随清廷收藏珍品溃散。太监内应,趁火打劫。故友春华楼当家永吉兄,当年叙说有类似物件,即太监内应将跋裁去,只剩书法单片,缝入衣层之中,带出宫外;盗窃物件不计其数。怎奈放翁等真迹流入巿井也未必奇事唉!

今与志希道兄茶叙,兄开卷示宝,大饱眼福,受益匪浅!欣然索题,此耳闻之实唉!

大千居士张爰于新德里

大千居士在这则题跋中通过“耳闻之实”,考证出陆游此卷自书诗帖,由于太监内外勾结,清季自清宫内廷流散民间的具体过程;并认为“放翁等真迹流入巿井”,“未必奇事”。跋文中提到的“春华楼”是清末民初京华八大名酒楼之一,是张大千常去的一家菜馆。其“当家人永吉”,姓白,精谙书画收藏,是当时有名的收藏家,与京都书画界、收藏界不少名流如溥心畬、胡镜汀、陈半丁、李石曾等交情深厚,被誉为“儒厨”。

没有回复帖子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